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09 11:45:45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國。目前國外亦在大力開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認為中國是胎教的發(fā)源地。在我國古代的典籍中,有關胎教的論述頗多。
西漢劉向的《烈女卷》中講到:“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于邪色,耳不聽于淫聲,夜則令馨誦詩書,道正色。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人生而肖父母者…”
賈誼在《新書·胎教》中記有:“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
《醫(yī)心方·求子》中的胎教之道記述的更為詳盡:“凡女子懷孕之后,須行善事,勿視惡聲,勿聽惡語,省淫語,勿咒詛,勿罵詈,勿驚恐,勿勞倦,勿妄語,勿憂愁,勿食生冷醋滑熱食,勿乘車馬,勿登高,勿臨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餌,勿針灸,皆須端心正念,常聽經書,遂今男女,如是聰明,智慧,忠真,貞良,所謂胎教是也。”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妊娠候》中記有“子欲端正莊嚴,?谡務,身行正事”,提出外象內感的胎教理論。
相傳孟子之母曾說過:“吾懷孕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源經訓詁》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亂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愛、茲良之事,則生子聰明,才智德賢過人也。”
傳說中的后稷母親姜源氏懷孕后,十分注重胎教,在整個懷孕期間保持著“性情恬靜,為人和善,喜好稼穡,常涉足郊野,觀賞植物,細聽蟲鳴,邇云遐思,背風而倚。”
唐代大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yǎng)胎》一書中記有“調心神,和惰性,節(jié)嗜欲,庶事清靜”,并闡明了逐月養(yǎng)胎法。
宋代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總論》中記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長壽、忠效、仁義、聰明、無疾,盍須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觀孔雀。”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為在他的《大同書》中提出創(chuàng)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張。
民國初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選集·美育實施的方法》中也提出設立“胎教院”的建議。
綜觀以上所述,可知我國很早以來便已經注意到優(yōu)生、優(yōu)育、優(yōu)教的重要性。一些有識之士早就有關于胎兒生活在母腹中時能夠接受母親言行感化的樸素認識,已經認識到人的情感活動可以影響臟腑氣血功能,并通過母體傳遞給胎兒。母胎之間是一脈相通的。所以主張孕婦必須“嚴守禮儀,清心養(yǎng)性”,“受胎之始,喜怒哀樂,莫敢不慎”等等,以預防疾病的發(fā)生,避免影響胎兒的正常發(fā)育或形成畸形。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