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2009-06-12 19:21:56
不少父母幾乎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吃好三頓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孩子大多有某種程度的厭食現(xiàn)象,常常弄得家長不知如何是好。為此,科學家根據(jù)大量調查研究資料與臨床試驗,針對孩子的種種心理特點,提出了“按需喂養(yǎng)”的新概念,可望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
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本能
對于孩子的厭食行為,科學家告慰家長不必憂慮。盡管他們在吃飯方面沒有規(guī)律性,對食物的興趣容易變化,特愛挑食,但最終的攝食量還是能滿足其身體發(fā)育的需求的。他們常常是“朝秦暮楚”:今天喜愛這種食品,吃起來狼吞虎咽,明天很可能產生厭惡感而不屑一顧,轉向其它食物,但說不定后天其興趣又回到原來的食物上。至于進食量,有時多一點,有時少一些,也不會對每天的熱量消耗產生消極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利恩·伯奇對15名食欲差的孩子進行了為期6天的觀察后得出結論:孩子在進餐時無論表現(xiàn)得怎么差,結果仍然保持了吃進去的食物與需要量之間的生理平衡,奧妙在于孩子有著自我保護的本能。因此,家長對孩子的飲食大可不必憂心忡忡,更不應該采取強硬措施逼迫孩子進餐。當孩子對食物實在缺乏欲望時,不妨讓他餓一餓,這與我國傳統(tǒng)的喂養(yǎng)觀“要得小兒安,三分饑和寒”不謀而合。
國外有專家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每餐在孩子面前擺放多種不同類型的食物,如橘汁、胡蘿卜、桃子、牛排、魚、燕麥片、牛奶、香蕉等,吃什么,吃多少,父母不加任何誘導和約束,完全由他們自由選擇。試驗持續(xù)了6年。令人感興趣的是,這6年中沒有一個孩子患過嚴重疾病,甚至原來患有佝僂病等營養(yǎng)不良性疾病的孩子也完全康復了,生長發(fā)育也完全正常。研究人員對他們自由選擇的食物進行熱量分析后發(fā)現(xiàn),熱量攝入及酸堿平衡等指標均適應身體成長所需。
這項試驗不僅再次證實孩子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更重要的是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安排食譜要力求多樣化,讓孩子有充分的選擇余地,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對蔬菜的態(tài)度同樣如此。
據(jù)澳大利亞營養(yǎng)學家研究,雖然孩子由于連接舌頭與大腦的神經尚未發(fā)育充分,不能辨別嘴里吃的是什么而討厭蔬菜,但并非厭惡所有蔬菜,如嫩玉米粒、胡蘿卜、豌豆、番茄、西蘭花、蘑菇、菜花等,還是較受歡迎的。因此,你不妨以這幾種為“突破口”,并在烹調方面下點功夫(如用蒸或炒的方法,保持蔬菜的脆勁兒),以逐漸喚起孩子對蔬菜的熱情。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