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22 13:16:00
現代人從不缺乏讓自己變瘦的理由。有人說,苗條的女人更有魅力;有人說,“肥胖”是心腦血管病的代名詞,所以應該盡量瘦;更有人堅信“千金難買老來瘦”。
然而,最新一期《美國醫(yī)學會期刊》上的文章卻對這些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
該文指出: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對230萬名美國成人調查顯示,超重者(體重指數BMI,即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在25—30)死于心臟病及癌癥的風險并沒有比體重正常者增加,死于肺氣腫、肺炎、各種感染的風險反而降低了。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郭曉蕙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在正常體重范圍內,胖點更好。
“中國也曾有研究表明,BMI介于24.0—24.9之間的男性和BMI介于25.0—26.9之間的女性,死亡率最低。”郭曉蕙說。“之所以我們的BMI數值比美國研究出的結果低,是因為在相等的BMI下,黃種人體內的脂肪含量要比歐美人高,所以低一些對身體更好。”
那么,稍胖點兒的人為什么更好呢?郭曉蕙表示,稍胖的人與瘦人相比,體內儲蓄的能量和營養(yǎng)更多,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更強;一旦患上了疾病,他們有更充足的體力和“積蓄”來和病魔斗爭。
而BMI小于19的人,一方面抵抗力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患上了某種疾病。比如,一味追求‘苗條’而餓壞了自己絕不可取,很容易得上神經性厭食癥,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低血壓和電解質紊亂。反之,過于肥胖的人,其體內的炎癥因子會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糖尿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由此可見,雖然胖點兒好,但也要胖得恰到好處。”
如何才能讓自己胖得恰到好處呢?郭曉蕙給出了三點建議。首先,關注自己的體重,最好能天天稱體重,掌握自己體重的變化趨勢。“如果出現了體重突然變化的現象,比如突然變瘦或變胖都可能是疾病的信號。”其次,均衡飲食,控制好總熱量的攝入。特別是那些有癌癥家族史的人必須注意,世界癌癥基金會最新研究表明,肥胖、缺乏運動、熱量攝入過多是患癌的直接因素,對這些人來說,最好能將BMI控制在18—23之間。最后,通過鍛煉,控制熱量平衡。“就算胖也不能放任腰圍部,這是脂肪最易沉積的地方。一旦男性腰圍超過87厘米,女性超過80厘米,疾病就會不請自來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