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2 21:02:09
一、手的復雜動作與它的秘密
先看機器手動作發(fā)展的兩個例子: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約翰遜空間中心開發(fā)的機器手,它可以操縱和抓住微重力中的移動物體,完成簡單的伸握和旋轉三個自由度的動作;[1]解放日報2001年9月21日報道,世界首例跨洋遠程外科手術是由關節(jié)靈活的機械手重復醫(yī)生的每個動作進行的。[2]這兩個事件說明機器手動作開發(fā)邁向了新的高度。機械手尚且如此,人的手動作定不斷地向更精細的方向發(fā)展。我國著名手外科專家顧玉東先生認為,人手能夠完成27種復雜動作,是目前任何一臺機器手所不能比擬的。這27種動作是:捏的動作,包括側捏(開鑰匙)、肚捏(寫字)、尖捏(拾細物)、捻捏(辨物)、搓捏(點錢),握的動作,屈的動作,旋轉動作,還有托、扭、擰、撕、推、抓、刮、撥、叩、壓、挖、彈、鼓掌、夾、穿、抹、拍、搖、繞。能完成這么多動作的秘密在于人手有19塊內部小肌肉共同協調運動。這19塊內部小肌肉分別是拇指處4塊,小指基部4塊,手指間骨骼肌7塊,蚓狀肌4塊。19塊小肌肉如果損壞,迄今為止還不能重建與修復,成為手科學領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3]腦生理學研究證明,人腦功能具有區(qū)域性特點,即在腦的某個塊面上比較側重某種功能,但是分工不絕對。在腦的動作神經中樞里,有掌管手運動功能的神經組織,使手在運動時,與大腦相應管理手功能的神經元相聯系。手的動作愈精細,操作程度愈復雜,相應在大腦上占的面積愈大。一般來說,拇指與食指能完成相當復雜的精細動作,在大腦的運動中樞上占很大的面積,因為它需要有許多復雜功能的神經元支撐。也就是說,對手進行各種動作的訓練,實際上使得大腦得到鍛煉與刺激,腦與手的聯系和腦內部的聯系都得到加強,從而對改善腦功能起了積極的作用。要開發(fā)腦智慧,動手操作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二、幼兒園、家庭教育中關于兒童手訓練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幼兒園教育中的主要問題是一部分教師對兒童手訓練只認識到了其作用是促進小肌肉發(fā)育和發(fā)展精細動作等,而對手訓練則缺乏方法與途徑,僅局限于生活活動、美工活動和自制玩具等活動;而且對手的復雜功能缺乏科學的了解,全方位訓練手的各種精細動作未提到議事日程。
家庭教育中的誤區(qū)還更多地表現在觀念上,他們沒有認識到手活動與腦活動之間的密切聯系。他們認為生活中的學習不是學習,拿起書本才是學習;又認為動手操作用不著從小培養(yǎng),長大自然會,從小做事是浪費智慧不值得,從小應該多讀書。所以生活上處處包辦代替,使孩子失去鍛煉機會。殊不知,學前兒童正處于經驗各種生活的時期,他們的周圍生活是他們學習內容的主要來源,整個過程又與動手操作緊密聯系。
學前兒童主要是在活動中學習,陳鶴琴先生提倡“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就是鼓勵兒童通過做事獲得發(fā)展。例如兒童空間知覺不是從學幾何開始,而是從搭積木、日常生活的穿衣開始,在活動里他們知道了這塊積木在左邊,那塊在右邊,這是衣服的左袖,那是衣服的右袖,在做中既學到左、右、上、下等空間知識,又使雙手得到鍛煉,學會穿衣中的伸、系、對齊等動作。
三、學前兒童手動作發(fā)展的基本階段
2歲左右的孩子有拆東西的愿望,喜歡把東西分離開來。例如給他一支鋼筆,他會把筆套拔下,筆桿擰下,說明這時的兒童已有探究的愿望。
3~4歲左右的孩子對物體相嵌感興趣,喜歡重疊建搭物體。例如給一些雪花片,他們會用小片搭成各種物體如橋、滑梯、樹等。
5~6歲幼兒手動作變得比較精細靈活與協調。例如能用拇指與食指準確地抬起芝麻,蒙眼能分辨錢幣的正反面,能用鉤針編織,還會釘紐扣和系鞋帶等。
從以上學前兒童動手能力發(fā)展的幾個基本階段,我們歸納手動作發(fā)展的趨勢為:從肌肉運動狀況看,從手的大肌肉運動動作向手的小肌肉運動動作發(fā)展;從手操縱物體看,由全手掌動作向多手指動作發(fā)展,繼而從多等指動作向少手指動作發(fā)展。
四、各年齡階段手動作培養(yǎng)措施
從總體上說,動手能力培養(yǎng)主要在日常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活動、游戲活動、教學活動中進行,以下分年齡段闡述。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