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03 17:12:19
源源(化名)是個調皮的男孩,經(jīng)常要欺負其他的小朋友,搶書、打人、無所畏懼,對老師的責備也是不屑一顧,堪稱班中的“惹事大王”;但他又有著女孩般的親昵和嬌嗔,經(jīng)常會緊緊地摟抱著你,似久別重逢,又如親密無間,偶爾能聽到他滔滔不絕向你講述自己的奇聞軼事,向你展露自己的能耐。帶過源源的人對他真是又愛又恨,似倒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無所不有。我就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那時我到源源所在班頂班,他用最熱烈的擁抱對我表示歡迎。當時正逢新操教學,配班的大肚子老師就成了我的助手。剛開始,源源主動為我們分發(fā)器械(呼拉圈),蹦來跳去的他顯得格外快樂。當練習到復習階段,源源手中的呼拉圈開始惹事了:一會兒去敲前面小朋友的背,一會兒甩疼了后面小朋友的手。小朋友的告狀聲接二連三,我們的眼神和語言提示毫不奏效。在此情形下,徐老師可不樂意了,向源源鄭重地提出了警告,只見他縮了縮脖子,撅一下嘴不動了?珊镁安婚L,趁休息的間隙,源源的老毛病又犯了,這下是他把旁邊的小朋友給絆倒了。徐老師很生氣,把她請到隊伍外邊,責問道:“你怎么回事?不用練了,就在旁邊看著吧!”誰知,語音剛落,源源就生氣地把呼拉圈一甩,打了徐老師一下,隨即“啊”地怒叫著,拼命用雙手拍打著自己的腦袋。這場面把我給驚呆了:雖說我聽到過許多孩子自虐的行為,可現(xiàn)實生活中還從來沒碰上過,源源怎么會……
潛意識中我愣了一下,隨即立刻跑上去進行阻止,當我拽下源源的雙手,他竟毫不理會,繼續(xù)掙扎著作出反抗。徐老師在一旁提醒:“小心他跑出去,以前就發(fā)生過批評他就跑出去的事。”聽到此,我不禁慨然。我把他拉進教室,請他坐在座位上,他依然執(zhí)拗地擺動身軀,此情此境我禁不住厲聲喝道:“源源,你剛才打人是不對的,你要打人,我的力氣還比你大呢!先坐著冷靜想一下!”在一段冷處理后,源源終于恢復了平靜。
事后,我專門找了源源,問他為什么要發(fā)這么大的火,要知道徐老師肚子里還有寶寶呢,萬一傷了小寶寶,可怎么辦?源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沉默中我能感受孩子的自責,他已意識到自己錯了。我又找?guī)н^源源的老師了解情況,據(jù)反映:源源曾多次出現(xiàn)過類似問題,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打自己。他家的教育方式太過民主,爸爸稱他為“哥們兒”,媽媽完全不介入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兒子非常聰明,有爸爸管教就行了。孩子入園三年,媽媽只接送了不足10次,都是由爸爸承擔。正是由于家長的太過放任和庇護,導致孩子具有極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理,喜歡聽好話,被表揚,受不得批評,經(jīng)不起挫折,一旦有導火索的引發(fā),“戰(zhàn)爭”將隨之而來。
為了弄清究竟,我進一步翻閱了有關的書籍,在網(wǎng)上搜索相關的材料,但僅初步了解到孩子自虐與兒童自閉癥有關,主要是為了引起周圍人的注意,表達周圍人對他的漠視甚至冷漠的不滿而宣泄的行為。但源源絕不是自閉癥患者,其行為源自孩子的個性,與長期的教養(yǎng)方式有關,最終顯現(xiàn)出孩子內心對尊重的渴求。
經(jīng)歷了這一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孩子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差異,不同的需求,構成了多樣、互補的人群。也許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對調皮搗蛋的孩子是厭煩的,過多的訓斥、批評,使孩子的許多不良表現(xiàn)和問題行為在嚴令禁止中暫時隱藏了起來,而一旦到了特定的場合,遇到特定的因素,爆發(fā)就難以避免。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主要原則是愛”。尊重孩子是愛孩子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源源有自己的主見,需要你的信任和肯定,當你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數(shù)落他,他的內心就充滿了憤慨,也許是不服氣,又或許是發(fā)泄,他采用一種偏激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
對孩子的行為,我們與家長溝通交流后達成一致意見:首先,要教育引導孩子,讓他明白出逃和自我傷害都是錯誤的,是對自己、對教師和對父母的不負責任。同時也教育孩子不能隨意干擾、影響周圍的人。其次,要采取多種手段和方法,幫助孩子學會自控。成人即使面對孩子的錯誤,也要為孩子留些面子,在批評與責備中講究一些藝術,讓孩子易于接受。第三,經(jīng)常與孩子交流、溝通,聽聽孩子的心里話,做孩子的得力參謀,當孩子信賴的朋友,但不能放任自流,只有達到收放自如,孩子才不會與你較勁。第四,教育需要持之以恒,在略有收效的情況下,教師和家長要趁熱打鐵,幫助孩子鞏固和強化。愛是情感的紐帶,在多方的關注下,源源再沒有出現(xiàn)偏激的行為。
一百個孩子有一百種語言,當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世界其實絢麗多彩,充滿了童真,寄予著期盼。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一旦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我們要靜心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多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內心需求,多一些耐心,少一點急噪;多一些寬容,少一點指責,慢慢去讀懂孩子這本書。用愛呵護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尊重架起溝通理解的橋梁。只要你用愛心和真誠對待每一位孩子,他們同樣會回饋給你一份意外的驚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