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4 22:02:38
提問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技巧,在引導幼兒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中,教師的提問要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這樣,幼兒才能在教師的啟發(fā)、示范環(huán)節(jié)中自己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形象。如果教師在提問時不扣主題,提問面窄,并提經常提一些無實際意義的齊問齊答和暗含答案的封閉式問題的話,幼兒就只能被動地接受一套死搬的表現方法,作品表現也只會是千篇一律,這不僅壓抑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而且阻礙了幼兒思維的發(fā)展。那么,怎樣在繪畫活動中設計提問呢?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注意提問的啟發(fā)性,設計開放性提問
兒童繪畫是童心的反映,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是教學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啟發(fā)性、開放性,以刺激幼兒感知、操作、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如:《春雨》一畫中春雨的畫法,課前我有意識的讓幼兒觀察下雨天雨滴的幾種形態(tài),在課堂上運用詩歌進行啟發(fā)提問:“前幾天下了春雨,你覺得春雨好嗎?我們一起來聽一首詩歌,聽聽看誰喜歡春雨?”我沒有直接出示春雨的圖片,而是通過喜歡春雨的朋友讓幼兒感知了春雨的好處,了解春雨。接著,我又提問,“它們都喜歡春雨,那春雨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這樣幼兒就能更大膽地想像、創(chuàng)造,有畫成雨點娃娃的、畫成斜線的,畫成圓圈的等等,畫法各種各樣。通過設計開放性提問,并進行啟發(fā),幼兒在處理春雨的畫法上五花八門,而且在其它的繪畫內容中也會舉一反三創(chuàng)造出極其豐富的畫面。
二、要講究提問的針對性
教師要熟悉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并且對每個幼兒的知識經驗、接受能力等個性特點了如指掌,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的進行提問,避免幼兒產生“吃不了”或者“吃不飽”的現象。如對繪畫能力一般的或較差的幼兒提出較簡單的問題,以激發(fā)其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對能力強的幼兒提出較難的問題,以促進其積極思考,大膽想像,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朋友樹的畫法,針對不同能力的幼兒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你和好朋友在干什么,怎樣畫?怎樣讓一棵樹變成朋友樹?”能力較差的幼兒畫出了和朋友做的事,能力較強的幼兒不但畫出了和朋友做的事,還將一棵樹變成了朋友樹?傊處煹奶釂栆軡M足不同幼兒的需要,使每個幼兒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之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三、設計可以采用多種表現方法的問題
為讓幼兒的每一張畫都顯示自己的想法,反映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的某些特點,教師可以將示范講解這一環(huán)節(jié)改為讓幼兒參與示范,引導幼兒自己來解釋、創(chuàng)造。如:小鴨捉小魚中鴨子動態(tài)的多種表現畫法的提問:“怎樣畫可以看出低頭捉魚的鴨子呢?在水中拍翅膀的鴨子怎樣畫呢?鴨子在水中還能做什么動作?請你試一試。”經過這一問題,不但發(fā)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而且能使幼兒增強作畫的自信心,幼兒發(fā)現自己什么都能畫,就能大膽投入創(chuàng)作這樣幼兒的畫面豐富,鴨子的形態(tài)各異。
另外,教師在引導討論時必須抓住關鍵問題,切不可泛泛而談,使幼兒得不到要領。此外,繪畫創(chuàng)作中還包涵確定主題,確定形、色、畫面安排等因素,這一系列的提問、討論也應把握重點,做到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步步深入,并在每一問題的討論上留有創(chuàng)造的空間。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