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1:16:50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最大限度地開發(fā)班級中每個幼兒的潛能。作為老師應時時處處關注班中的每個孩子的特點,更能清楚地了解孩子的不同層次的發(fā)展和速度,從而為每個孩子創(chuàng)造適合他們發(fā)展的最佳環(huán)境和條件。追溯以往的教學形式,大多著重于集體活動。其實,有許多活動采用“分組教學”,更為適合。“分組”后人數(shù)固然少了許多,但教師所教的內容可是一點都不能少。分組教學與集體教學相比,最根本的變化是要求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性特點和差異,要求教師“因人施教”,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發(fā)展與進步。小年齡段的幼兒教養(yǎng)策略更注重適應性、個別性。分組教學也就符號了孩子的發(fā)展需要。要在分組教學中不斷實踐,才會有不斷的感悟和體會。一切經驗都來自于實踐。
一、尊重幼兒,熱愛幼兒,以幼兒為本。
分組教學使教師和孩子間的距離明顯縮短,教師把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學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對孩子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說要觀察孩子的需要,要觀察在前,指導在后。每天花相當一部分時間和孩子交談,了解他們,特別對一些能力弱的孩子,給予充分的重視和更多的幫助,使他們盡快融入集體跟上大家。對一些發(fā)展較快的幼兒,在教學中,故意為他們設置鉆障礙,使他們要想一想,動一動才能完成。并要幫助他們克服嬌氣和優(yōu)越感。熱愛孩子,就是要求教師能及時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進行正面鼓勵引導,使孩子隨時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干關心和信任,對孩子的點滴進步,教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并提出相應的要求,讓孩子每天都有進步。教師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愛,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教師的愛,這點在分組及個別化教育中尤為明顯。
二、營造寬松愉快的環(huán)境,變幼兒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
分組教學給孩子們一個最大的自由和空間,孩子們圍坐在教師身旁,教師像媽媽,幼兒園是孩子的家。教師與孩子們的關系是平等的,與孩子們交談是用商量的口吻,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意愿,聽取孩子們的意見,教師根據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制定教學要求和計劃,這樣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對幼兒的個性發(fā)展帶來良好的促進作用。如: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孤僻,但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學習,不久就變得活潑開朗,有自信性,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看到老師也沒有畏懼感,師生關系融洽、親近。
充分發(fā)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能把幼兒當作被動的知識儲存器。在分組教學中,有機會讓每個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活動,得到發(fā)展。如:在認識金魚的活動中,當幼兒看到金魚十分喜歡時,教師就問幼兒:“你為什么喜歡金魚?”“金魚在水里是怎樣游動的?”有的孩子說:“金魚身上的顏色真漂亮.”有的說:“金魚的大眼睛真有趣.”有的說:“金魚有漂亮的大尾巴。”……分組教學人數(shù)適宜,有充分的時間讓每位孩子有發(fā)言的機會,使每位幼兒積極思考回答,幼兒的思維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三.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提出:“要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fā)展。”集體教學幼兒人數(shù)多,不能夠做到面向全體,顧了這頭,放松了那頭,而分組教學能面向全體,充分發(fā)揮幼兒的積極性、自主性,促進幼兒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fā)展,使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發(fā)展。
設計活動時,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根據幼兒的不同發(fā)展水平,設計分層知道的要求和方法,實施分層指導,這樣才能使每個幼兒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fā)展,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分組教學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設計折紙:“小狗汪汪”這一活動時,對不同層次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實施不同的指導。對能力強的幼兒,讓他們自己在會折三角形的基礎上,探索折出小狗的耳朵;對能力一般的幼兒,讓他們模仿老師折的樣子學折;對能力弱的幼兒,就手把手地叫他們折。這樣的設計活動更貼近幼兒,更符合幼兒的需求和發(fā)展狀況,也更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分組教學有明顯的優(yōu)勢,由于時空、物質、人員的有效組合,給了幼兒充分的活動場所,幼兒間的交往,師生關系平等,氣氛融洽,師生間教學相長,使得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大大加強,積極性得到很大提高。特別是幼兒的自信心很強,“我會、我能”是幼兒常說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這里萌芽。
四、早在孔子時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他了解學生的個性,并能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進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但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難以照顧到每位兒童的個別差異,因此“因材施教”并未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而在分組活動中,由于已事先按幼兒能力的大小分好了小組,因而更加能夠將“因人施教”落到實處,F(xiàn)簡單談一下分組活動有利于“因人施教”的原困:
在分組活動中充分為幼兒提供了和同伴及教師交談、討論、合作和分享的機會,幼兒可以在寬松、融洽的氣氛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受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在傳統(tǒng)的集體教學中,老師要組織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內做基本相同的事情,由于幼兒人數(shù)較多,教師很難、也不可能與每一位幼兒交談并觀察他們的表現(xiàn)及對老師教學所做出的反應,因此教師要么關注能力較強又比較活躍的幼兒,要么就是將注意力放在能力較弱的幼兒身上,而能力處于中間水平的幼兒則較少受到老師的關注,更加談不上“因人施教”了。而在分組活動中,一名教師面對的只是班級一半或更少的幼兒,教師可以針對每位幼兒的個性差異、不同興趣以及智力類型的差異、學習類型的差異、氣質類型的差異等等各方面的差異而設計出最適合每位幼兒自己的活動方式與他們充分交流,也可以多一些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指導,從而讓每位幼兒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