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22 22:42:43
導讀:家長應抓住孩子和小朋友良好相處的每一個時機進行贊揚,就算是很小的方面,例如某天和小朋友走同一個地方時他沒有無理取鬧時都可以給予贊揚。教導他對小朋友應謙讓互助,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貴在父母的堅持。應培養(yǎng)寶寶主動幫助別人,如小朋友摔倒了,應趕快去扶,并幫助拍掉身上的土。家長、老師要鼓勵她大膽交往,積極主動地參加到小朋友們的集體游戲中去。
網友:我兒子現在23個月了,語言能力非常好,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平時在家里也刻意不太慣他,他也愿意跟爸爸媽媽姥姥姥爺分享,有好東西都會給大家一起吃,可就是出去和小朋友在一起時就特別“獨”,自己走在路上就不讓別人走,滑滑梯,玩玩具都是,還總說“打你不聽話”“我走,我走,你不走”“小妹妹不玩”“小哥哥不搶我的”“怎么沒有我的地方了”之類,讓我很苦惱。我們剛開始上親子班,他特別沒耐心,總自己就跑了,靜不下來聽老師講,也不喜歡小朋友。這兩天更是一不如意就哭鬧,但只是針對小朋友,小區(qū)的老人們都很喜歡他,因為他懂事。請問我應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我也兇過他,也講過道理,但好像成效不大,我想可能我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家長贊賞行為的局限性。平時家里和他分享的只有長輩,在和大人分享之后,大人們一定會夸獎他,對他的行為表示贊許,這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孩子小小的虛榮心。當然當孩子行為正確時夸獎是必須的,但切忌過頭,讓孩子變成為得到夸獎而去做事,而不是真的明白這樣做事是自己必須的。在和小朋友交往和分享時,孩子得不到小伙伴的贊許,自然就很“自私”的劃出自己的領地。
家長應抓住孩子和小朋友良好相處的每一個時機進行贊揚,就算是很小的方面,例如某天和小朋友走同一個地方時他沒有無理取鬧時都可以給予贊揚。教導他對小朋友應謙讓互助,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貴在父母的堅持。應培養(yǎng)寶寶主動幫助別人,如小朋友摔倒了,應趕快去扶,并幫助拍掉身上的土。家長、老師要鼓勵她大膽交往,積極主動地參加到小朋友們的集體游戲中去。
2、因為接觸比較少的緣故。常帶他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和其它小朋友多接觸,最好給他找?guī)讉比較固定的玩伴。另外小朋友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大人在帶他跟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要表現高興的情緒,行為應表現開朗大方一些,漸漸影響小朋友交友時的情緒。所以常照顧小朋友的人的行為、性格對所照顧的小朋友的影響是很大的。
3、安全感作祟。他實際上并不是在搶占玩具和“地盤”,而是在搶奪資源,就是滿足一種獨自擁有的欲望,更實際一點說他在害怕害怕失去的不是玩具,而是關懷和愛意。因此重要的不在分享,他感到的威脅是其他小朋友的出現和自己親人對對方的關懷和照顧讓他患得患失,無法理解親人之間穩(wěn)定的長久的和不可替代的情誼,這種占有其實已經成為一種象征,就是被關注、被矚目、被環(huán)繞也是關愛的導火索。
當孩子不愿意和別的小朋友用一樣東西,走同一條道時,家長可以嚴厲制止他的行為,當他安靜下來就與他講道理:大家都喜歡他,但不喜歡他不肯與小朋友一起快樂的這件行為。
4、年齡心理因素。對于2、3歲的寶寶來說,不愿與人分享某些對他來說重要的東西是很常見的。等他長大一些,他就會明白與自己的好朋友分享東西比自己一個人霸著要有趣多了。
當兩個寶寶在搶玩具時,他們往往簡單地認為這個玩具搶過來就是我的,搶不過來就是別人的,可以輪流玩的想法就根本沒有想到過。你這時可以建議寶寶輪流試試看,并向寶寶保證分享并不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而是大家一起玩。還要向寶寶指出,“把玩具與人分享,別的寶寶也會更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給你玩。”平時,爸媽也要尊重寶寶的物品,用他的東西時要征得他的同意,而且有借有還,妥善使用。
父母不要逼迫寶寶進行分享,甚至為此而懲罰寶寶,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寶寶不尊重別人的物權,更多搶奪別人的玩具;也可能造成寶寶害怕分享,變得真正的自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