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luò) 2009-08-14 10:30:26
導讀:家長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是孩子最早的朋友,而且要做最好的朋友。
每一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寶貝也不例外,因為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
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原本千真萬確,但說多了家長在教養(yǎng)寶寶的過程中更多想到的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卻忘記了我們不僅僅應該是孩子的良師,更應該做孩子的益友。家長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是孩子最早的朋友,而且要做最好的朋友。
有一對新手父母找到我,懷里抱著哭鬧不停的孩子,“我們帶孩子看了很多醫(yī)生,都說沒什么病,可是她除了睡覺一直在哭,怎么哄都不行”。我接過寶寶試著讓他停下來,就在她睜開眼睛的一瞬間,我讀到了“深重的委屈”,于是我一邊輕聲說話一邊用目光安慰她,三分鐘后寶寶停止了哭泣,我們平靜地相互對視了將近二十分鐘。驚異的媽媽接過孩子,可她重又大哭起來,爸爸媽媽輪番上陣也沒有辦法,當我再次抱起她,孩子很快安靜了下來。
這一幕不僅給父母以及旁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我自己感觸頗深,以后每次接觸小嬰兒我都努力去感受他們的內(nèi)心,努力體會寶寶的交流態(tài)度。
寶貝的人格
每一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寶貝也不例外,因為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
作為一個人,寶寶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生存和安全,即使是接受照顧孩子也絕不是被動的,他每時每刻都在體味著家長的態(tài)度和情緒,而且明察秋毫的本領(lǐng)簡直可以用神奇來形容,大人的聲音、表情、心跳、呼吸,乃至抱他的姿勢和肌肉的緊張程度,都在寶寶搜索分析的范圍之中。家長緊張會令寶寶不安,家長不滿會讓寶寶感到委屈,家長溫柔平靜地對待寶寶,他就感到滿足和輕松。
孩子的表現(xiàn)對周圍產(chǎn)生了影響,反饋回來的信號又會對他產(chǎn)生進一步的作用。比如,寶寶興奮時咬了咬媽媽的奶頭,媽媽皺著眉輕聲叫一下然后溫柔的“責怪”他淘氣,寶寶便知道媽媽疼愛他,但同時會以為媽媽很喜歡這個游戲,今后還會咬你。相反,假如媽媽大叫一聲然后惡語相向,寶寶就會感到緊張和驚恐,以后不再主動跟你玩了,或者也可能再一次咬你,但目的則主要是為了向媽媽發(fā)威。再比如,寶寶特別想看電視,家長總是限制他,孩子會感到失落,以后或是找機會發(fā)泄或是把自己保護起來再也不提什么要求了。相反,如果寶寶一鬧家長就滿足,孩子知道我想干什么都行,以后但凡你不依他就想方設(shè)法折磨你。
隨著心智的發(fā)展,寶寶不斷總結(jié)交往的經(jīng)驗,慢慢形成潛移默化的概念。放縱嬌慣的寶寶往往惟我獨尊,不懂得關(guān)愛他人,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受到過度保護和限制的寶寶常常自卑自憐,總把自己當作弱者,依賴他人的幫助和照顧;只有那些在保護、限制和自由發(fā)揮之間平衡發(fā)展的寶寶,才能真正懂得把握自己和他人的相互關(guān)系,才能形成良好的個性。
親子之交要平等
人的一生不能缺少交往,換句話說,孩子是在交往之中長大成人的,君子之交講究真誠,親子之交講究平等。
所謂平等,既不能處處順從寶寶讓他高高在上,也不能強行限制和管教把他至于控制之下。高高在上的寶寶因為很少經(jīng)受挑戰(zhàn)和真正的磨練,心理和智力的發(fā)展都將趨于落后。在壓力中逆來順受的孩子因為心靈的能量得不到有效的釋放,常常會發(fā)生心理障礙,創(chuàng)造性遭受破壞的同時很容易伴發(fā)行為問題。
家長教養(yǎng)寶寶的過程中,每一件具體事物的處理方式都在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發(fā)揮作用。
吃的方面如此,比如家長強迫寶寶吃喝,機械地規(guī)定進食時間等等,容易造成厭食以外,還會給寶寶造成心理壓力;隨便寶寶挑食,邊吃邊玩邊哄,一味地順著孩子的沖動,常常造成偏食以外,還會嬌縱孩子進而產(chǎn)生性格缺陷。
玩的方面也如此,有些家長為了開發(fā)智力過多要求孩子做這做那,尤其是強迫孩子按照規(guī)定的方式玩耍,這樣短期內(nèi)似乎滿有成績,但時間稍長就會發(fā)現(xiàn)寶寶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開始出現(xiàn)問題,而且可貴的創(chuàng)造性也會遭受損害。反過來,如果家長任憑孩子自由發(fā)展,事情做不好游戲玩不好就隨便放棄了,不僅有礙智力發(fā)展,對于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也十分不利。
我們常常看到孩子跟家長游戲時與同小伙伴游戲時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在小朋友當中孩子更隨意、更主動、也更樂于參與和模仿,這就是平等的力量。家長的技能和活動特點自然跟孩子大相徑庭,但重要的是我們與寶寶交往時心理上要保證平等,孩子有他的自主意識,也有相當?shù)哪芰,跟他游戲萬不該當成任務,而應該努力投入其中做個真正的玩伴。
大一點的寶寶語言能力大大進步,也懂得了很多事物,家長可以跟孩子講講成人的觀點,也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經(jīng)常平等地與寶寶交流思想,既能讓孩子有所獲益,家長自己也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做平等的好朋友
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原本千真萬確,但說多了家長在教養(yǎng)寶寶的過程中更多想到的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卻忘記了我們不僅僅應該是孩子的良師,更應該做孩子的益友。家長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是孩子最早的朋友,而且要做最好的朋友。
作孩子的朋友,先要了解他需要什么樣的朋友。寶寶需要傾聽、需要理解、需要陪伴、需要幫助、需要模仿和交流,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努力,就能夠成為孩子的朋友。然后家長要真心地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小嬰兒同大孩子一樣可以做朋友,其實我們也需要寶寶的陪伴,需要寶寶的肯定,需要聽聽他對我們的感受和意見。
當我們努力成為了孩子的朋友,又把他看作自己的朋友而不僅僅是寶貝時,親子之間就真的成為平等的好朋友了。說說不難,要做到家卻實在不易,以下幾點建議供家長參考:
1、認真學習了解寶寶的年齡特點
2、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寶寶的個性特點
3、時時反省家長與寶寶交往的行為和結(jié)果
4、不斷協(xié)調(diào)親子之間的需求和矛盾
5、游戲時努力跟孩子玩成一片
6、安靜時多跟寶寶談談心
婷婷三歲的時候爸爸媽媽送給她一件特別的生日禮物——《成長檔案——婷婷的故事》,這是一本育兒日記,是一本裝幀精美的畫冊。里面不僅有婷婷早期發(fā)展的記錄,精選的照片以及媽媽的筆記,還有一個特別的章節(jié)叫做“親子之交”,描述了孩子和家長思想情感交融的歷程:“你是媽媽爸爸的女兒,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最心愛的人。在你生命的最初幾個月,我們只想著怎樣去呵護你照顧你,然而你充滿人性的魅力散發(fā)出來的驚人力量,不斷的告訴爸爸媽媽——婷婷是我們最知心的朋友……”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