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黃靜潔Jane 2009-08-31 15:12:47
我的2個孩子相差近7歲,所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碰到各類問題時,正好讓我有機會思“前”想“后”,以“大”比“小”,分析2個寶寶不同年齡段的不同表現,找出問題的源頭。
最近我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向2個孩子發(fā)出同樣的指令時,2人的反應是不同的:比如外邊天氣很冷,我讓大家穿上外套準備出發(fā)。大兒子會說:“媽媽,真的很冷,快多穿點。”而小兒子好像沒聽見我說什么,直接開門跑出去,等發(fā)現外面很冷,才跑回來找媽媽穿外套。
以前我一直以為這是因為小孩子不聽話,希望把媽媽的話當成耳邊風,左耳進,右耳出。但最近學習到一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做的兒童心理的研究,結果表明:幼年的寶寶不是不聽話,他們只是把媽媽的話存在了記憶中,等到以后需要時再把媽媽的話從記憶中翻出來。
科羅拉多大學的YukoMunakata教授和他的同事用一個游戲,通過測量孩子瞳孔的變化,以此研究比較3歲兒童跟8歲兒童對事物的認知和反應。
游戲中有兩個卡通人物:藍色斑點狗和海綿寶寶。3歲和8歲的孩子們分別被告知:藍色斑點狗喜歡吃西瓜,海綿寶寶不喜歡。當電腦屏幕上出現西瓜,緊跟著的畫面,如果是藍色斑點狗,孩子可以點擊笑臉的表情,但如果出現海綿寶寶,孩子就要點擊苦惱的表情。
8歲的寶寶玩這個游戲得心應手,因為他們能預見到結果,一出現西瓜和斑點狗,他們就知道要點笑臉了;而3歲的寶寶無法預見到結果,反應緩慢,當看到西瓜時,還在全力思考之前的畫面,而不是去預見之后的畫面。
結果表明,三歲的寶寶既不會為未來考慮,也不會思考當下的狀況。遇到問題他們會從回憶中去尋找?guī)椭?/p>
所以,當我讓大家去穿外套時,大兒子會預見到外邊冷要加衣服,而小兒子只是把媽媽的話暫存在記憶里,看上去好像完全無視媽媽的囑咐直往外奔。等到被凍到了,他會想起媽媽,再跑進媽媽懷里來取暖。
其實,3歲的寶寶不是不聽話,而是無法預知未來,也沒有把原因與結果相連貫的認知能力。
我學到了一點新東西。
媽媽們,也請多給孩子們一點耐心,重復你的教導,那一定是有用的,你的每一次重復都會寄存在寶寶的記憶的銀行里,時間久了那就會成為他的“指南針”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