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10-16 13:01:56
導讀: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園所生存發(fā)展的關鍵,而開展繼續(xù)教育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手段。為此,園領導應從時間和物質兩方面為教師學習提供保證,做好培訓教育與教師自我學習相結合。
【內容摘要】
學前教育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而幼兒教師做為幼兒園的主體,是有目的、有計劃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實施者,對于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做為管理者,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應抓住人和人的積極性這個核心。而需要正是人的積極性的原動力,因此本文分析指出了幼兒教師的需要主要有: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創(chuàng)造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等。通過分析幼兒教師的心理需要,提出了相應的管理策略:優(yōu)化幼兒園的人際環(huán)境;尊重個體,團結合作;用“成就”來調節(jié)、指導教師的行為;實施“培訓”工程等。
【關鍵詞】幼兒教師需要管理策略
【正文】
幼兒教師是幼兒園的主力軍,對于幼兒園的發(fā)展和保教質量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者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管理意識,以教師的主體性發(fā)展作為教師管理工作的的核心目標。對于教師群體而言,需要是一種內在的動力是激發(fā)積極性的原動力或動機“有欲而后有為”。所以管理者的每一項管理措施都應在充分尊重、充分了解管理的對象—廣大教師需求的前提下實施,尊重教師的需求,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滿足她們的這些需要,創(chuàng)設一個能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的環(huán)境和氛圍,以喚起每位教師的內驅力,以激發(fā)她們工作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更好的促進幼兒園工作質量的的提高。
一、幼兒教師的需要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會的要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指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需要一旦被意識到就以行動的動機形式表現(xiàn)出來,被意識的需要就會作為動機來支配人的行動。因此說,需要是激發(fā)積極性的原動力或動機。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們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期望的目的而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正是人們永不滿足的需要,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的進步。
幼兒教師的勞動是以自己的德、識、才、學作用于幼兒,引起幼兒的積極反應,導致幼兒健康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種特殊的勞動。同時幼兒園還有別于小學等其他教育機構,它是以保教工作為中心,寓教育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兒園的特殊工作性質,也決定了幼兒教師“老師和媽媽”的雙重角色。正是由于幼兒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幼兒教師的特殊需要。
(一)歸屬和愛的需要
歸屬的需要就是參加和依附于一定的組織等的需要。愛的需要包括給予愛和接受愛,因此實質上也是一種歸屬需要。
我國現(xiàn)行的絕大多數(shù)幼兒園仍為女性一同天下的格局,女性獨特的身心素質決定了幼兒教師具有情感細膩、敏感、情感需要特別強烈的特點。她們特別希望體驗到集體的溫暖,感受到他人的關愛,獲得大家的認可。而且,教師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友好相處、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可為幼兒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幼兒教師面對身心發(fā)展稚弱缺乏獨立行為能力的幼兒,不僅要教育他們,還要給予細致的養(yǎng)護和照顧。這要求教師首先要做到愛孩子,愛是相互的,教師愛的付出也會得到幼兒愛的回報。這樣教師與幼兒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開發(fā)幼兒智力,更有助于教師與幼兒的身心健康。
(二)尊重的需要
教師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是智慧的化身,行為的楷模,他們自覺不自覺的把教師自己效仿的對象。黑格爾曾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靈中最完美的偶像”,對于身體和心理仍不成熟正處于迅速發(fā)展過程中幼兒來說,這一特點更為顯著。教育工作是雙向活動,幼兒來園后和教師朝夕相處,教師一言一行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幼兒。這種影響在塑造幼兒靈魂中是其他方面的影響難以比擬的,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無法代替的。它不僅對幼兒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直接證明著教師言教的真實性和可能性,這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所以教師都很重視自我修養(yǎng),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嚴格要求自己。她們有著強烈的自尊需要和受人尊重的需要。社會對教師的尊重,會使教師體<BR><P></P>會到生活的價值,增強自信心,從而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效果。
(三)創(chuàng)造的需要
幼兒園的保教工作形式不限于單一的教學活動,幼兒園教育活動涉及幼兒生活、游戲、觀察、教學、勞動等等多種形式,非正規(guī)教育的比重更大。大量的教育是在一日生活和游戲中進行的。因此,幼兒教育工作難度更大,更富于挑戰(zhàn)性、創(chuàng)造性。教育過程中,教師需針對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更多結合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組織教育活動。教師還要注意在一日教養(yǎng)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各種問題,隨時抓住教育契機,因勢利導把教育工作的計劃性與靈活性很好的結合起來。
幼兒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積極能動性,不斷探索教育活動的組織方法的運用,活動內容材料的選擇,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等,結合實踐,科學育兒,逐步提高保教質量,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造適合本地實際和本人教育風格與特色,使幼兒教育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實現(xiàn)教無定法,是為至法的境地。
(四)求知的需要
教師扮演著人類文化傳播者的角色,為此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我們常說:“老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孩子一碗水”。因此,教師要象海綿吸水一樣不斷的從人類文化寶庫中吸取營養(yǎng)。
樹木只有根深,方能葉茂,以至開花結果;一個國家教育發(fā)展之本,只有以早期教育為根奠定健康起點之后,逐步向上成長,才能培養(yǎng)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新世紀人才。由此可見幼兒教師肩上擔負的重任。幼兒教師要想出色的完成任務,必須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量的大大增加,新理論新知識的不斷涌現(xiàn),教師為了能更好培養(yǎng)幼兒,必須不斷的學習。同時為了進一步發(fā)展幼兒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恰當解答他們的疑問,教師也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五)成就需要
隨著近年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人們的“成就需要”顯得異常突出,處于知識分子階層的教師群體,著重成就、看重精神鼓勵的心理傾向則更為明顯。她們大多有比較強烈的進取心、好勝心。尤其作為新一代的知識女性,她們更有“巾幗不讓須眉”的風范。她們希望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上能有所成就,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希望得到別人——同事、幼兒園、社會客觀、公正的評價。在他人贊許、欽佩的目光中體會到被人理解、為人尊重的愉悅。
可以說,對于教師群體而言,需要是一種內在動力,而“成就”更是她們奮發(fā)向上的一種巨大的力量源泉。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