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12 16:15:07
導讀:幼兒交往能力的養(yǎng)成,要從關注課堂、重視課堂轉移到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對幼兒的教育是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的,不能用課內課外來劃界線。假如課內表現得無比完美,而一到課外就無影無蹤。那么這樣的完美,我們可以摒棄。要關注幼兒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抓住時機,用日常生活中頻繁的訓練去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
社會是人生大舞臺,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通過交往這條通道。只有通過交往,人們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協(xié)調彼此之間的關系,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
幼兒園的孩子,存在著明顯的交往能力上的差異。有的孩子表現得活潑開朗,樂于與人相處,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成人的喜愛,也容易適應新環(huán)境。但有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識強、容易得罪同伴、不合群。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缺少同齡同伴,交往接觸面較窄,因而產生了交往方面的障礙!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在社會領域的發(fā)展目標中指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要“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活動,鼓勵他們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不輕易放棄克服困難的嘗試。”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是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的統(tǒng)領下而進行的以完成主題目標為核心的一項教學活動,它是一種綜合活動。幼兒園教學內容的各大領域均包含在其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情趣。在活動過程中需要幼兒之間的合作,角色分工等等一系列的交往。因此,在主題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是一條良好的途徑。
一、主題內容選擇的特點
幼兒園主題內容十分豐富,因此選擇的余地很大。圍繞發(fā)展幼兒交往能力這一方向,在選擇主題內容時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生活性。根據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選擇接近幼兒生活的、幼兒所喜聞樂見的事物來進行主題活動。
2、合作性。在活動前就有意識地選擇加強幼兒間合作的內容,為幼兒與同伴間的交往創(chuàng)造機會,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交往的技能。
3、自主性。在活動的設計上,盡量讓教師預設的成分少一些,而把活動的空間、想象的空間留給幼兒。能根據幼兒的思路,主題活動進展情況,來補充主題中的內容。
二、在主題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的操作策略
(一)借助合理的區(qū)域設置,增加幼兒交往的機會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在幼兒園根據主題活動而設置的區(qū)域中,幼兒自主地選擇、自由地活動,同伴間自由地相互作用。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調動已有的經驗,運用語言技能去解決實際的問題。
(二)借助主題游戲,幫助幼兒掌握交往的技能
在人際交往中,洞察他人的心情,體會他人的感受有助于相互理解和溝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感受他人的情感,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學會用恰當的語言和方式,達到自己的目標,說服或影響別人。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最好時期,而語言是交往能力發(fā)展的基礎,是與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對于交往技能的培養(yǎng),我們不能一味地以填鴨式的方式灌輸給孩子,而是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合理設計,利用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形式------游戲來進行。在主題活動中,設計各種角色游戲,讓幼兒扮演家長、教師、醫(yī)生等各種社會職業(yè)的角色,使幼兒在模仿角色的過程中,掌握語言技能,體會他人的心情。同時也掌握與人交往的技能,增強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三)借助主題活動過程,拓展交往類型
從主題的策劃、材料的收集、活動的開展、主題的延伸到主題的結束。在整個過程中,拓展了幼兒交往的類型。
1、與老師的交往:對主題的確定,師生之間要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是師生雙方出于共同的興趣而進行的交流,通過這種交流而設置主題,讓幼兒有種親切感,當他們進行活動時,就有更多的話題、更多的共同語言來進行交往。
2、與父母的交往:在材料的收集過程中,在教師布置作業(yè)后,幼兒回家后必須與父母進行交往,告訴家長今天我要帶什么。把意思表達清楚,說服家長幫助自己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還可以結合節(jié)日如“三八”、“五一”等,為幼兒創(chuàng)設親子交往的機會和條件,教育幼兒熱愛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長輩,請家長到幼兒園與孩子們同慶祝、同歡樂。讓幼兒制作各種禮物送給父母。邀請家長與孩子共同表演節(jié)目,玩游戲,增進與父母的交往。
3、與同伴的交往:當孩子把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的材料帶到幼兒園,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交往也就自然的開始了。他會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收集過程,介紹材料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活動中,通過教師設計的誘導性的活動,啟發(fā)幼兒與同伴友好地合作。
4、與其他人的交往: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試著與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展開交往。結合主題帶領幼兒參觀食堂、超市、動物園等,認識各種成人勞動。
(四)借助活動規(guī)則,明確交往中的平等關系
幼兒交往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情況,一種是良好的,正面的,稱為“正交往”。通過正交往,幼兒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讓自己生活在融洽的社會關系中。另一種是負面的,稱為“負交往”。首先,負交往也是一種交往。只是在這種交往中,孩子不顧別人的感受,無理、霸道、以自我為中心。我要怎樣就怎樣,沒有商量的余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引導這種負交往向正交往的方向發(fā)展。建立一定的活動規(guī)則,并引導幼兒遵守規(guī)則,體會與同伴交往中的平等性。
三、主題活動中發(fā)展幼兒交往能力的啟示
(一)轉移關注點,尋求新突破
發(fā)展幼兒的交往能力,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機會固然重要。但從教師指導的角度來看,轉變教育觀念,轉移傳統(tǒng)的關注點,顯得異常重要。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隨時隨地體現在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在主題背景下發(fā)展幼兒交往能力,要做到以下幾個轉變。
1、從文本到生活
針對幼兒的某一個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通常會選擇文本來進行說教。如某一幼兒內向,膽怯,就選擇一個相關內容的故事,暢訴膽小之利弊,但其教育效果并不明顯。在關注文本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生活,讓幼兒在生活中來改變這種膽怯的狀況。優(yōu)秀的教育文本源自孩子的生活。幼兒不僅需要書面的知識,更需要實踐的磨練;不僅需要思想上的認識,更需要行動上的表現和生存的技能。幼兒的世界是精彩的,孩子的交往活動是自然的,隨意的。我們要從生活入手,把文本與生活有效地結合,從而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2、從課堂到日常
幼兒交往能力的養(yǎng)成,要從關注課堂、重視課堂轉移到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對幼兒的教育是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的,不能用課內課外來劃界線。假如課內表現得無比完美,而一到課外就無影無蹤。那么這樣的完美,我們可以摒棄。要關注幼兒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抓住時機,用日常生活中頻繁的訓練去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
3、從預設到生成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會有無數個預設。因為有了這些預設,使教學更加有層次,有條理。但幼兒的交往問題隨著主題活動的進展,隨時都會發(fā)生。對于這些突發(fā)的問題,是否可以生成新的教學目標呢?回答是肯定的。幼兒在自發(fā)生成的問題前面,往往表現出巨大的興趣和好奇心,關注力度遠遠超過教師預設的內容。我們應該根據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的心理特點,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把幼兒關注率極強的,生成出來的問題優(yōu)先解決。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轉變以往強調預設忽視生成的觀念,做到預設與生成相結合。
4、從結果到過程
回憶《綱要》頒布前,評價一個活動的優(yōu)與劣,往往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綱要》的頒布,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讓我們聞到了原有空氣中的異味,從而想排出異味,吸收清新。
賞識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周弘說:“有好的過程,就會有好的結果,而有好的結果,卻不一定有好的過程。”當孩子們把你剛剛整理好的區(qū)角折騰得亂七八糟,而孩子們卻無比開心快樂時,你會怎么樣?為孩子的開心高興吧!因為在這種開心下,發(fā)展了孩子的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作協(xié)調能力等等。千萬不要往孩子的“開心”上沷冷水,把“開心”變成“灰心”。只要孩子在“過程”中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那亂七八糟的“結果”又算得了什么?
(二)因材而施教,人人有所得
教師在組織活動過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數,根據孩子的不同能力,分配給幼兒不同的任務,做到因材施教。一個班中,總有的孩子能力強,有的孩子能力弱,在交往能力上也是如此。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發(fā)展水平,區(qū)別對待,在同一個主題中分配給孩子不同的任務,讓每個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在活動中體驗活動的樂趣,體驗與人交往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增強每位幼兒的自信心,消除與人交往的恐懼心理,達到發(fā)展交往能力的目的。
(三)師生講平等,融入生活中
每位幼兒都是一個個體,是一個獨立的人。教師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始終要與幼兒處于平等的地位。成人有成人固定的思想模式,幼兒也有幼兒特定的思維方式。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點,需要成人向幼兒做出較大程度的傾斜,需要成人“蹲下身來與孩子說話”,而不是要求孩子站在椅子上與成人對話。教師要以幼兒的眼光來看待幼兒的問題,站在幼兒的立場上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確定什么主題,需要準備哪些材料,這些材料通過怎樣的途徑去獲得,不妨先問問孩子,讓孩子自己拿主意,教師只要在孩子需要之時助上一臂之力即可。要讓孩子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不妨多帶幼兒“走出去”,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人們之間的交往,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感受交往所帶來的樂趣。教師要善于利用教育資源,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在確定主題后,布置幼兒去了解相關的知識,尋找相關的材料,發(fā)動家長幫助幼兒去完成任務,讓孩子從中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
在“走出去”的同時,“請進來”也是一條良好的途徑。把別的年齡段的孩子請到班里來,向他們介紹自己班的主題活動。在家里家長更是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請到家里來,在保證無危險性的前提下,讓他們吵吵鬧鬧,說說笑笑、盡情地折騰。雖然,這在成人看來是“胡鬧”,但誰能說這個過程對幼兒交往能力的發(fā)展毫無關系呢?在這里,他們的思想可以海闊天空,他們的行動可以無拘無束。他們的“胡鬧”更需要同伴間的配合,與他人的合作。
從小培養(yǎng)幼兒與同伴、成人交往的能力,是幼兒社會性發(fā)展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十分重要和長期的任務。在主題背景下發(fā)展幼兒的交往能力,只是幼兒交往能力培養(yǎng)中的一個側面。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他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種堅持的精神。教師應采用多種的教育手段,提供頻繁的交往機會,隨時關注幼兒的社會性交往行為。對文明正確的交往行為,要適當的給予肯定鼓勵。使每個孩子都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互相關心、相互幫助、團結合作,成為順應時代發(fā)展的人。
浙江省義烏市商城幼兒園 樓肖青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