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11-30 21:37:29
在此之后,教師就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及時給予應答,積極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協(xié)助他們解決存在的問題,讓幼兒覺得他們的需要就是教師的需要,教師無時無刻不在關注他們。
實錄:
這學期開學后,我發(fā)現班級里的攻擊性行為很多,而且屢禁不止,想了各種方法,還是無濟于事。為了避免孩子受傷,我在班里提出要求,讓孩子被攻擊后報告老師,讓老師出面解決問題。提出要求后,雖然對班里的攻擊性行為有了一定的遏制,但我知道這種辦法很被動,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今天,張曉宇和沈曄又一起來告狀。
張:老師,我剛才在好好玩,沈曄就打我。
沈:老師,他也打我,還叫蔡聞宇來打我。
張:是因為他打我,我打不過他,才叫蔡聞宇幫我打他的。
這時,周婷也走來,對我說:“老師,我看見沈曄打張曉宇了,也看見蔡聞宇幫忙打沈曄了。還有曹越、夏子安、劉承志等幾位小朋友都說看到了打架的過程,而且大家還在紛紛評論著誰對誰錯的問題。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對打架問題的對錯認識的并不清楚,這很可能就是打架問題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想到這里,我決定抓住這個教育的機會,對“誰對?誰錯?”的問題要討論明白。正好是區(qū)域活動的時間,我請愿意參加討論的小朋友一起加入,組成了一個討論組,討論“誰對?誰錯?”的問題。
周婷:沈曄打小朋友不對。
劉承志:沈曄打小朋友不對,所以張曉宇請蔡聞宇幫忙打他是應該的。
周唯一、曹越、夏子安等其他小朋友都發(fā)表意見,認為沈曄先打人是不對的,張曉宇也說,“沈曄打我是錯的,我是對的”。我也加入了討論,“現在你們都認為先打人是錯的,我也同意。可是我還有個問題,打架當中后動手打人的人對嗎?為什么?”針對這個問題,幼兒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曹越:后打人是對的,他是因為被打心里生氣才打的,所以是對的。
周婷:我也覺得后打人是對的,因為自己打不過請別的小朋友幫助也是對的。
張曉宇:我覺得我是對的,是他先打我的,所以我才讓蔡聞宇幫助我的。
夏子安:張曉宇也是不對的,被打應該告訴老師,不應該打人,打人就不對。
這時,我問在旁邊一直低著頭的沈曄,“你覺得呢?”沈曄聲音很低的說:“我不對,可是張曉宇他們兩個人打我。”
陳冉:他們這樣打沈曄也是不對的,沈曄很可憐的。
周婷:對,張曉宇打沈曄,還讓蔡聞宇打沈曄也不對。
夏子安:打架本身就是錯的,不管先打還是后打。
孩子們都紛紛表示贊同這個觀點,我也表示同意。“可是蔡聞宇呢?他是對的,還是錯的?”
周唯一:蔡聞宇是對的,他在幫助張曉宇。
孫陸逸:蔡聞宇打人是不對的,因為沈曄又沒有打他。
曹越:蔡聞宇幫助別人是對的,可是他應該告訴老師,打人是不對的。
周婷:幫助別人打人是不對的。
經過討論,孩子們把對于打架事件的是非對錯已經認識的很清楚,而且我相信他們也知道了以后遇到類似事情怎樣思考,怎樣處理。然后我將小組討論的結果請全班小朋友思考和評價,這樣處理事情對不對?
反思:
在解決事情的全過程中,我沒有直接介入,而是把問題留給了孩子,事情就圓滿解決了。教師關注的是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意在引導幼兒掌握合適的表達情感、解決沖突的方式,體現了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理念,重視幼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通過討論幼兒自己明白了打架是不對的,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而且,有運結論來自幼兒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兒集體的智慧,所以對幼兒更有說服力,認識也更深刻。
換個角度看,其實,幼兒打架不一定全是壞事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幼兒只懂得進攻或只懂得退縮,對其個性發(fā)展都是不利的。打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攻擊者和被攻擊者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獲得有益的經驗。攻擊者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師的批評,認識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時,就會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被攻擊者通過反擊,成功地阻止了別人的“進攻”,當再有人侵犯他時,他就不會退縮。如果教師在調解過程中注意教給幼兒運用合適的方式與他人交流,指導幼兒面對沖突時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加以解決,幼兒一旦面臨類似情況就會運用已有經驗進行處理,否則便有可能重蹈覆轍,也無法獲得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技能。
討論活動圓滿的實現教育目標,關鍵在于教師和幼兒的平等,教師充分尊重和信任幼兒,關注幼兒不同的需要,及時給予應答,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轉化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合作者。記得孫云曉先生在《教育的秘決是真愛》一書中曾寫到:“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教師要扮演好幼兒學習活動的合作者,首先應該尊重幼兒,從心底去關懷、接納每一位幼兒,尊重他們的生存權、發(fā)展權,把幼兒看成是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自己平等的“人”。不要總是認為他們年幼無知,而強迫其服從教師的意志。其次是教師要傾聽幼兒的心聲,了解幼兒的想法。幼兒犯錯時,要給其足夠的申辯機會,弄清事情的原由,再下結論;在給予恰如其分的批評與處分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改正錯誤。教師要對幼兒傾注自己全部的愛,這樣幼兒才會與你拉近距離,才愿意與你交談,教師才能真正聽到幼兒的心靈之音,真正地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在此之后,教師就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及時給予應答,積極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協(xié)助他們解決存在的問題,讓幼兒覺得他們的需要就是教師的需要,教師無時無刻不在關注他們。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