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pcbaby 2010-08-12 09:27:26
臺灣爆發(fā)新流感,每月有上萬人確診,繼甲型H1N1之后,季節(jié)變化,又進入秋季流感高峰期我們要如何辨認寶寶的感冒是病毒感染還是普通感冒?
8月10日日內瓦時間6時,國際衛(wèi)生委員宣布全球在經歷了2009年冬季的甲流病毒傳播高峰后,沒有跡象表明存在廣泛、持續(xù)、非季節(jié)性的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傳播。全球已不再處于流感大流行狀態(tài)。
但是最近臺灣卻曝出了新的消息。據臺灣《聯(lián)合晚報》報道,臺灣出現(xiàn)第一例父子均死于新流感個案!家住臺南市的56歲男性因罹患新流感,又并發(fā)細菌性感染,劇院 治療一個月,不幸8月8日死亡。死者24歲的兒子上個月也因感染新流感,于7月19日病逝。
“新型流感疫情比想象中嚴重!”臺灣“疾管局”的副局長周志浩指出,目前臺灣每月約有一萬人被確診為新型流感,人數比預期要多。氣溫炎熱,許多民眾就以為不會感冒,請大家提高警覺,勿掉以輕心。
周志浩表示,這對父子都沒有接種過新流感疫苗,兒子對于新流感沒有抵抗力,父親則是患有心肺疾病的高危險群,是臺灣第45、第47例新流感死亡個案,也 是首例父子接死于新流感的案例。并提醒,目前臺灣流感仍以A型流感為主,但新型流感人數逐漸變多,且死亡個案以年輕人居多。防疫專家擔心,到了秋冬之后, 新型流感個案會更多,建議年輕人盡速前往醫(yī)療院所接種新型流感疫苗!
孩子感染有什么樣的癥狀?
寶媽們記住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寶寶拉的大便是“蛋花湯”!同時,經常會伴有發(fā)熱,有的寶寶在得病的初期還會嘔吐。所以有一部分寶寶,可先出現(xiàn)發(fā)熱和 嘔吐,如未出現(xiàn)腹瀉癥狀而就診的話,往往會被誤診。而在嘔吐消失后不久出現(xiàn)蛋花湯樣腹瀉,此時才恍然大悟:秋季腹瀉。一般家長帶寶寶來看拉肚子,醫(yī)生肯定 會問:大便是什么樣的。考议L肯定會說:稀的。醫(yī)生也會接著問:是不是蛋花湯一樣的?家長一般會沉思一會再說:“好像是的吧!”呵呵,家長還是親自去看看大便,順便再做個大便常規(guī),不要懶!
如何給寶寶退燒才科學?
我們知道流感一發(fā)病即出現(xiàn)高燒,常達39℃以上。一般說來,如果寶寶的體溫超過了38.5℃,就要給寶寶退燒了。但是,人對發(fā)熱的感覺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有些人有點兒低燒就會難受,有些人燒到39℃也不太難受。如果孩子很難受,難以飲食和休息,或者曾經在這個溫度驚厥,即便還沒有到38.5℃,也 要考慮給孩子降溫。
發(fā)燒是機體對病原體的一種正常反應,身體溫度升高有利于殺死病原體。所以,退燒過快,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好轉。而且,退燒也不是說要讓孩子的體溫一下退到正常的溫度,而是說要降低熱度,讓孩子感覺舒服一些,利于孩子休息,同時防止出現(xiàn)高熱驚厥。從藥理上來說,退燒藥不是給孩子治病用的,而是用來消除或緩解發(fā)熱的癥狀。
適齡兒童如何接種流感疫苗?
3歲以上兒童應每年接種一次流感疫苗,注射0.5ml;6-36個月的兒童接種1次,注射0.25ml。對以前沒有接種過的兒童,應接種2次,間隔4周。因為嬰幼兒的免疫系統(tǒng)產生記憶反應,抗體水平維持較好。
少數人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比如6個月以下嬰兒、對雞蛋過敏者等。此外,急性感染、發(fā)熱性疾病人應推遲接種。接種流感疫苗后約一至二個星期出現(xiàn)抗體,抗 體可維持一年。總的來說,約有95%的人在接種疫苗后不會出現(xiàn)或者僅出現(xiàn)輕微的局部(注射部位)短暫的輕微疼痛、紅腫。有些人接種后可能發(fā)生低熱、不適的 全身反應,這些反應通常不需要治療,1-2天后會自動消失。
目前對流感尚無特效治療手段,因而對于流感,防勝于治。日常生活中,可以用貫眾煎湯代茶飲等方法有預防流感的效果。由于流感病毒的生存與環(huán)境濕度有關,條件允許可以調整小環(huán)境濕度,以降低病毒活性。
科普:
秋季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何不同?
普通百姓通常認為流感和感冒是一種病,流感只不過是感冒流 行而已,因此對流感不重視。其實,流感,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感冒,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和 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和感冒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
流感多發(fā)生在秋冬季節(jié),所有人群都容易傳染,最容易傳染的是兒童、老年人和高危人群。流感一發(fā)病即出現(xiàn)高燒,常達39℃以上,伴有寒戰(zhàn)、肌肉酸痛、頭痛、 咽痛、乏力。流感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發(fā)的支氣管炎、肺炎、心肌炎、心包炎等并發(fā)癥。而普通感冒則鼻塞流涕明顯,也可發(fā)燒,但體溫不會太高,頭 痛、咽痛、咳嗽比較輕微。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