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現(xiàn)代教育報 作者:曹陽 2010-12-27 17:12:14
對于孩子的教育,“成功”和“成長”的區(qū)別在哪里,哪一個更為重要?不久前,著名媒體人楊瀾來到北京史家小學,在以“和諧奠基生命的底色”為主旨的“史家講壇”上,作為一名家長代表,她用自己兩個孩子的教育經歷,講述了對于教育的觀察和思考。
師長的期望左右著孩子
“怎樣才能成功?”一位史家小學的學生在楊瀾開講之前這樣提問,這也是她經常被問及的問題。“看來,當今社會人們對成功過于著迷了,而對成功的理解也太過狹義了。”楊瀾說,成功意味著在競爭中獲勝——這樣狹隘的理解一直在左右著眾多老師和家長對于孩子的態(tài)度。
“有一次陳凱歌導演接受我的訪問,說到兒子彈鋼琴的事,大人和孩子都很痛苦。終于有一天,他對小兒子說別彈了,沒想到,孩子竟跑到鋼琴前深深鞠了一躬。此情此景,陳凱歌不禁落淚了……”這件事也深深觸動了楊瀾,“孩子是認為自己辜負了家長的期望,是不是這樣的期望束縛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呢?”
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太渴望成功了,很多家長會把自己未實現(xiàn)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過度學習、超前學習就是這種愿望的體現(xiàn)。家長們期望孩子學習優(yōu)秀、出人頭地,老師們期望把孩子的成績不斷提高,初三高三大多時間用來讓學生做卷子。
“每位長輩的要求似乎都很‘合理’,而累積在孩子身上就是一個極大的。不合理——于是孩子出現(xiàn)焦慮、厭學,體質下降。”楊瀾提到了不久前的國際學生競爭力調查,中國學生的情商、想象力都在趨于弱化。“20年后將會怎樣?說實話,我很擔憂。”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成長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作為一雙兒女的母親,楊瀾把目光投向引導孩子發(fā)揮潛能、做最好的自己的“成長教育”上。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寫到:“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她認為,成長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不斷完善的過程,師長應該尊重和發(fā)現(xiàn)孩子的潛能,教會孩子與同伴合作、分享,并允許犯錯,最終使孩子得到自我認同。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師長們時常會忽略他們的人際關系。“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孩子與孩子之間不親熱了,因為他們是學習中的競爭對手。人際關系的冷漠到了中學階段更加明顯,本來關系要好的朋友,很可能因為考試成績排名打架。”楊瀾從讀中學的兒子班里觀察到了這點,她在想,青春期的孩子是否已經過早進入競爭關系,她認為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應該看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快樂和創(chuàng)造性的多少。
“成長教育”在楊瀾創(chuàng)辦的陽光基金會中得以實驗。四年前,兩所工讀學校參與了基金會提供的藝術教育,很多被認為一輩子也不可能成功的“問題學生”慢慢地在轉變。為了贏得到中央芭蕾舞劇院培訓半年的機會,這些孩子都會極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力求在舞臺上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沒想到,演出結束后,原本斜眼瞧人的孩子會給家長老師送花,感恩社會。所以,我們要同時重視孩子身體與情感的發(fā)育,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更多的機會。”
尋找和孩子分享快樂的機會
楊瀾曾采訪過“跳水皇后”高敏。面對自己的成功,高敏給出的回答是曾想到過自殺。“在別人看來,她必須更好,必須成功,身上背負的壓力大到自己難以承受。作為一名成年人,都會因世人所謂成功的期望而瀕臨崩潰,那小小年紀的孩子心理會怎樣?”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太多家長因為成績和榮譽忽略了孩子需要撫慰的心靈,太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碌忽略了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作為一個事業(yè)有成的女強人,在孩子身邊又是怎樣?楊瀾回答:“我最享受的一件事,就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日上午,和女兒一起閱讀一本文字優(yōu)美的書,像《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等。我們的讀書‘接力棒’一起分享美麗的故事和語言。真的很愉悅、很享受——此時此刻我感覺自己也在成長。”
提問是成長最好的朋友
一篇美國教育散文寫到:“教育是否成功有一個標準,看孩子是否能從學習動腦中得到樂趣。教育的目的是讓那些小小的腦筋成為一個噴泉而不是水庫。”提問會給孩子帶來啟迪,讓他們的小腦筋學會思考。
曾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的楊瀾,各科成績都較優(yōu)異,唯社會學考試成績是B。她焦急地去詢問教授,教授說:“因為你一學期都沒有提問,我不知道你到底有沒有掌握知識。”這一“怪異”的回答,讓楊瀾很受震動。“這也讓我后來用提問的方式工作,并且寫成一本書——《我以提問為生》。我越來越覺得,對于孩子,需要更多地學會提問,而不是回答提問。”
楊瀾的兒子現(xiàn)就讀于北京市的一所國際學校,孩子的作業(yè)常常帶給她很多的感觸。比如,學校給孩子布置的作業(yè)是給別人出五道題;再如,組織去湖南韶山的社會實踐活動,回來撰寫小論文——根據對韶山的了解,他們如何看待毛澤東的性格養(yǎng)成,共產主義適合中國嗎等。
“盡管題目非常大,即使孩子們的論文會很幼稚,即使他們的思考會很淺顯,但這給了孩子們一個很大的空間去思考和提問。在這種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小小腦筋就會像噴泉,而不是水庫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