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15-10-23 13:43:55
當家中的小寶貝3歲時,可能有許多爸爸媽媽開始會思考是否要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就讀了呢?有些爸爸、媽媽甚至更早就開始收集這方面的資料,網(wǎng)絡上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樣的話題,有專家曾就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語言發(fā)展方面提出5歲再上幼兒園的觀點,又有專家認為盡早進入幼兒園對孩子的各項發(fā)展比較好,面對眾說紛紜的論點實在是難以在上幼兒園或不上幼兒園間做出取捨。
年齡不是重點,進入幼兒園前先仔細觀察孩子都具備這4個條件了嗎?
1.觀察性學習的能力
觀察性學習它是孩子在觀察老師與其它同儕互動后,不是在當下模仿,而是在之后記得,并且能展現(xiàn)出他學到的內(nèi)容,其中包括學業(yè)及社交技巧的學習。
2.注意別人的能力
孩子能否注意其他小朋友在做些什么、玩些什么?可以持續(xù)多久?還是只能自顧自的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3.事物理解的能力
對別人說的話有聽沒有懂?常常狀況外?
4.高度動機
對于周遭的事物會不會感到好奇?對于新的事物會不會有嘗試的意愿?
欠缺這四個條件,那么就算老師上的課再怎么豐富、再怎么有趣,孩子也很難進入學習狀況。這時候,如果老師也無法為孩子適時地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或引導方式,學習效率絕對會大打折扣,況且幼兒園老師必須顧及到這么多孩子,在無可奈何的狀況下,孩子難免被邊緣化,而甚至有些被邊緣化的孩子因為仍可以乖乖的待在教室裡,極有可能是老師眼中的乖寶寶。
以上條件都具備了之后,或許還有爸爸、媽媽思考幾歲才是小寶貝適合上幼兒園的年紀?是否要上幼兒園?這些問題因為夾雜的許多家庭因素,往往令人陷入天人交戰(zhàn),我將大部分家長的疑慮做了以下整理。
問:上幼兒園似乎會三天兩頭就生病,等大一點、抵抗力較好時再去,是不是比較不會有這種狀況?
答:根據(jù)不同的研究,學齡前的孩子每年得到的病毒感染從五次到十三次不等;換句話說,幾乎每一、兩個月就會生病一次,只是癥狀不見得都很明顯,有時候一、兩天就不藥而愈了。
所有國內(nèi)外的研究都顯示相同的結(jié)論:就是送幼稚園或托兒所的小朋友,不論感冒、腸胃炎、或中耳炎的次數(shù),都比在家的孩子多上一、兩倍;這些孩子也比較容易引發(fā)氣喘,或者被投予抗生素治療。
既然大小感染不斷,是上幼稚園或托兒所必經(jīng)的宿命,家長大可正面的看待這件事實:每一次的感染,就是幫助孩子產(chǎn)生多一種病毒的抗體,讓他們的免疫大軍逐步邁向成熟。等到各式各樣的抗體蒐集足夠之后,孩子的抵抗力就趨于健全,也比較不容易生病了。
研究顯示,經(jīng)過幼托園所四年以上的“磨練”,孩子進入小學后,不論是生病的次數(shù),還是請假的天數(shù),都比學齡前在家照顧的孩子來得少。這樣的差異會持續(xù)到上初中,兩組學童才趨于平衡。
問: 送去上幼兒園刺激量比較夠,但又不希望孩子太早社會化,學到亂七八糟的東西,該怎么辦?
答:孩子要適應大環(huán)境,而社會化就是個必然的結(jié)果。我們都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建立規(guī)范、良好的行為模式、價值觀,但偏偏不知道為什么上了幼兒園之后開始會模仿不好的行為;愛亂講話,越制止越故意;甚至變得會找藉口或理由。我常會告訴家長,其實換個角度想這意味著我們的小寶貝越來越聰明,他們開始模仿、開始利用小伎倆,此時我們不妨多留意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與其限制,不如給予引導,讓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培養(yǎng)真正的自律。
問: 孩子能力似乎比較弱,語言發(fā)展似乎也慢,是不是上幼兒園狀況就會改善很多?
答:有些小朋友上了幼兒園之后,有同儕的刺激,的確語言發(fā)展可能可以漸入佳境,但有些小朋友則并不然,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互動能力、觀察能力、模仿能力、學習能力都是影響的重點。
在遇到有這類困惑的家長,我們認為比較客觀的做法是,先針對小朋友的特質(zhì)、能力、家庭環(huán)境進行了解與分析再給予適時的建議。哪些是優(yōu)先需要考量的?哪些是有迫切性的?哪些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對不同類型課程的比例輕重是多少?當我們選擇了符合孩子需求的課程時,孩子才有可能做好預備。
問:平常都習慣跟家人在一起,不知道如何跟其他小朋友互動,希望送去上幼兒園訓練獨立,但又擔心在學校會被其他小朋友孤立,而且我們一不在他一定會哭,該怎么辦呢?
答:大多數(shù)的孩子剛開始去上學,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情況,適應期需要多久?沒有標淮答案,有的小朋友在爸爸、媽媽面前哭得難分難捨,但當融入團體時,他們早已將“分離”這件事拋諸九霄云外,玩都來不及了,何來時間難過呢!有的小朋友哭了持續(xù)將近半學期也不無可能,不論孩子的適應度如何,培養(yǎng)孩子獨立終將都是必須。
你們家的小寶貝是屬于哪一種類型呢?提供以下方法給大家試試:
適應度尚可-與孩子做好約定,別偷偷離開。「你下午放學的時候媽媽再來接你喔!到時候你再跟媽媽分享你今天在學校玩了些什么!箘毡刈袷嘏c孩子的約定,否則一旦失信于孩子,分離焦慮感可能會加劇。
適應度不佳-預告+約定。對于適應度不佳的孩子并非不能適應新環(huán)境,而是對于新環(huán)境較敏感,需要花時間觀察、評估、認可。就學前,營造上學是有趣的氛圍,若已經(jīng)選定好日后的學校、教育機構,可經(jīng)常帶孩子路過參觀,讓孩子提早有心理淮備。
適應度極差-預告+半天就學+約定。有個例子是這樣的,3歲多的Eason從小就是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相處,偶爾有機會媽媽會帶著Eason去親子館或公園玩,但Eason不知道該如何跟其他小朋友互動,只要周邊沒有他熟悉的人事物,肯定徹底崩潰、嚎啕大哭,這對于學習已經(jīng)形成極大的阻礙,畢竟我們不可能無時無刻陪伴著孩子,未來終將要上小學、初中….,此時不妨尋找可以規(guī)律讓孩子上課但卻不用待一整天的學習機構,等上軌道了再考慮改為一般幼兒園的作息安排。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