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6-07-29 13:37:11
“敷禮明論”是府學胡同小學一個展室的名稱,意思是弘揚禮儀,教化人倫。
飛檐翹角,朱漆大門,兩重楹聯……尋常過客難免會將這里誤認作王府、宗廟,但從里面?zhèn)鞒鰜淼年囮囎x書聲道出了這里的學校身份。
這所坐落在古風庭院中的府學胡同小學有著647年的歷史積淀,稱得上是北京“資格”最老的小學。府學出土的碑文中記載著這樣的故事:元朝末年,明朝大將徐達攻打元大都,府學原址是一座名為報恩寺的寺廟,廟中的和尚聽說明朝軍隊規(guī)定不能進入孔廟,慌忙中把一尊孔子像立于門口,寺廟得以保全。明定都北京后,這“假孔廟”便成了官學,命名大興縣學,后改名為順天府學。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為左翼八旗小學堂,1947年為北平市內三區(qū)中心小學,1958年改為現名。
“記憶中的母校是一座宏偉的古建筑群”,這是1954年轉學到府學胡同小學的張愛民在《府學小學陽光育蕾》的回憶文中,對學校風貌的美好回憶。府學小學其廟(大成殿)、堂(明倫堂)、閣(奎星閣)、祠(文天祥祠)四位一體的傳統文化建筑在中國都是不多見的,至今還作為學校使用恐怕就更少了。不僅如此,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府學小學也一直十分重視。在老校友的回憶里,“學校重視傳統知識的教學,專門開設了大字課,每周兩節(jié)。當時同學們都備有一個小布口袋,里面裝有墨、硯臺、毛筆和涮筆的小缸子,掛在書包旁邊。書法學習先從基礎學起,老師要求我們反復練習橫豎撇捺,填充空心字,臨摹紅模子,最后才在米字格本上書寫”。這樣的課程設置一直保留至今。
“尚學問,知無限,貴以恒,勇登攀……”這是府學自己編寫的學生三字歌。時至今日,府學胡同小學的孩子們更是一個個化身成為了溫文爾雅的“小書生”。學校在校本課程中安排,一二年級進行《弟子規(guī)》的學習,三四年級開設《笠翁對韻》課程,而五六年級的學生,則要接觸內涵更加深入的《論語》知識。除了傳統經典誦讀以外,“琴棋書畫”以及茶藝也都進入國學課程當中。“高山流水”、“玉液移壺”、“關公巡城”……茶壺、茶盞在孩子們的手里,變得格外靈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