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6-10-24 11:04:57
有孩子的人,一定對這個場景不陌生:女兒5歲時,我曾帶她去銀行柜臺取款,當時她在旁邊等得百無聊賴,為了讓我早點走,竟開始大發(fā)脾氣,大吼大叫,引得旁邊兩位老奶奶側目——她們一定在想,這孩子的家教這么差,都怪她爸爸。但接下來的一幕讓她們頗為震驚。
我給了女兒一個失望的眼神,不慌不忙說,“抗議無效。如果你想逼我走的話,這么做還不夠可憐。”聽了這話,女兒果然安靜了,眨巴、眨巴眼睛,從地上站了起來,小嘴撅得老高。
“你對她說了什么?”其中一位老奶奶吃驚地問我,“孩子這么快就不鬧了!”我解釋說,“這是我們家的辯論小游戲。讓別人覺得自己可憐,是古代辯論藝術里常用的辯論方法。”我從女兒出生前就癡迷于此,那時女兒雖然小,但在教她何為“說服”的魔力上,我已下了不少功夫。
▋“表達你自己”VS“讓對方聽見你”
我一直認為,每個聰明的父母都該讓孩子盡早掌握說服力。很多人逃避爭論,認為這有失修養(yǎng),但我們的文化,從來就不歡迎“拒絕”,一味保持表面認同,只會導致被動同意或者“辦公室政治”,家庭里,大家都崇尚絕對權威,那么最后,孩子連看哪個電視臺、買什么東西這種小事都不會和大人好好溝通。
而辯論術,也不是讓孩子變得腹黑、尖銳,它只是讓孩子高效思考自己的核心觀點到底是什么。讓孩子盡早學會辯論,能從小養(yǎng)成一種意識,即“表達你自己”遠遠不如“讓對方聽見你”來得有效。每當孩子和他們的小伙伴發(fā)生沖突時,我都會提醒他們,牢牢記住你的觀點后再去說服別人,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只顧自己說——每次他解決完沖突,我都會多問一句,“所以你的朋友最后認同你了么?”
▋學會察言觀色,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
我一直想讓孩子們學會合理地說“不”,這就需要用到辯論術的三個關鍵詞——無懈可擊的邏輯、毋庸置疑的理念和讓人動容的情感。其中,“邏輯”是最基本的,當孩子想要或者不想要一個東西時,他得找到說服別人的最合理的理由,而不是簡單說一句“我想怎樣”。
舉個簡單的例子,這樣的小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每天要發(fā)生無數(shù)回。
“Mary不讓我玩這輛車。”
“為什么她不讓呢?”
“因為她是只小豬。”
“所以,Mary不讓你玩車是因為她是只小豬?”
……
這種重復,是讓孩子自己梳理清楚因果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讓孩子意識到:怎么可能因為不讓你玩車,Mary就變成小豬了呢?邏輯上不成立,別人怎么可能答應你?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