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凱叔講故事 作者:晴天媽媽 2018-05-28 17:06:51
孩子怕的不是父母吵架,而是不會「好好吵架」
很多人會問,是不是父母一定不能當著孩子面吵架?當然不是。
父母不吵架分兩種:
一種是所有情緒和感受得到了和充分表達和合理溝通,不需要吵架。
另一種是,避免溝通,為了不吵架而不吵架。
第一種是真和諧,第二種是假和諧。
真和諧的父母一定是很好的情商教練,假和諧的父母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為了孩子而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情緒不是流動的。
孩子只能看到彼此的妥協(xié),而看不到沖突化解和問題解決的過程,缺乏真實的「沖突體驗機會」。
孩子長大以后,在社交中也不一定會很好地表達自己、應對沖突。
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父母近十余年不說話,分房分餐,連家里老人出殯這樣的大事都是靠別人傳話,相互之間不僅零吵架,更是零交流。
這樣的假和諧之下,家里的孩子社交都比較封閉,親密關系也很有問題。
當夫妻遇到問題,不可避免地和另一半爆發(fā)爭吵時,如果可以「非暴力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并且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反而是對孩子很好的情緒訓練。
首先需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夫妻吵架很容易越吵越兇,深呼吸,暫停幾分鐘都是讓情緒降溫很好的緩沖辦法。
其次,對事不對人,善用「我式」溝通法,說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抱怨。
再次,夫妻也需要親子中的共情,換位思考,想想對方的需求和感受。冷靜下來后,努力尋求解決辦法。
「非暴力溝通」的底線是不對彼此進行謾罵、人生攻擊,不惡語傷人。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太過激的言行,容易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評價。對于孩子而言,沒有什么比「我的爸爸/媽媽是個混蛋、壞人」更具破壞性了。
每對夫妻溝通模式不同,有人習慣熱吵,有人喜歡冷戰(zhàn),無論哪種方式都應該留一段時間讓情緒平緩下來,然后再交流溝通彼此的想法、需求,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夫妻關系就像雙人舞,每個家庭都有自己處理問題的獨特模式,然而都離不開真實的表達和彼此的和解。
「災」后重建,重點是要「和好」
父母吵架后,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和好的過程,并且真誠地告訴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
首先,向孩子解釋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有沖突的,父母只是在某些事件上有分歧。
其次,坦言這次爭吵是父母的事,與你無關,并不是因你而起。
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都永遠愛你。
如果孩子在父母爭執(zhí)后已經有強烈的情緒問題,甚至異常行為,有攻擊性,可以通過安全的攻擊性游戲幫助孩子宣泄情緒,比如打枕頭、打沙袋等高強度游戲。
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讓孩子重演現(xiàn)場,比如孩子當爸爸,玩具做媽媽,讓孩子可以理解真實的沖突和情緒。
當然,通過講繪本、玩畫畫、玩音樂、模擬角色演動畫等表達方式也都可以幫助孩子梳理和宣泄自己的情緒感受。
其實,在一段「完美爭吵」(沖突-和解-重建-修復)中,父母真實地呈現(xiàn)了自己在親密關系、社會交往中的沖突與矛盾,孩子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父母是如何在沖突中走向合作的。
情緒的爆發(fā)、感受的表達、情緒的描述處理與控制、問題的溝通與解決.....可以說是最好的實戰(zhàn)案例分析了。
尤其是父母通過對立走向和解的過程,讓孩子也獲得了這樣的情緒經驗。
在「完美爭吵」或者「非暴力溝通」模式中的父母吵架,孩子會學習到情緒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好好說話,好好吵架,好好重建,在真實流動的情緒中,給孩子穩(wěn)定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