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7-09 14:47:54
當幼兒面對某些具體的事物或現(xiàn)象時,常常會問一些“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的問題,這種隨機產(chǎn)生的對科學的好奇現(xiàn)象我認為是偶發(fā)性科學活動信息。如何讓幼兒偶發(fā)的科學興趣成為有效的科學探索活動呢?教師的指導是關鍵。
一、抓住契機,適時給幼兒科學的解答。
幼兒的學習具有情緒性,當他們情緒高漲的時候,不管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注意到了什么馬上就要問,想到了什么馬上就要說。如在一次晨間活動中,兩個幼兒在給螃蟹換水時發(fā)現(xiàn)了螃蟹吹泡泡的秘密:“快看,螃蟹吹泡泡了!”“真好玩,螃蟹怎么會吹泡泡呢?”“它看到我覺得高興唄,就吹泡泡了。”“不對,它是看到我才吹泡泡的!”他們爭執(zhí)不休,便向老師求援。老師說:“你們?nèi)ビ^察一下螃蟹在什么時候吹泡泡的。”兩幼兒反復觀察,發(fā)現(xiàn)了魚缸里沒有水的時候螃蟹才會吹泡泡。由于有了新發(fā)現(xiàn),幼兒的情緒高漲,很容易接受新信息,于是老師適時地指導:“螃蟹吹泡泡可不是在玩,而是在呼吸。在水里時,螃蟹的鰓儲存了大量的水分,離開水后,鰓里的水和空氣一起吐出來,就形成了泡泡。這是螃蟹的生活習性之一。”兩幼兒恍然大悟地說:“原來是螃蟹在呼吸。”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教師敏銳地抓住了科學教育的契機給予適時的解答,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二、提供材料,及時讓幼兒動手探索。
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一些抽象的科學道理講解百遍,不如讓他們親眼目睹和親手操作。如認識顏色的活動,老師一不小心把兩種顏色滴在一起,幼兒發(fā)現(xiàn)后問:“老師,顏色怎么改變了?”老師沒有作任何說明,而是讓幼兒動手操作,看看把兩種不同的顏色放在一起會有什么變化。幼兒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得出了“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的結論。當這一結論被老師認可時,他們非常興奮,成功的喜悅激起他們更強的好奇心和更高的探索熱情。這時老師提供材料,又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探索三種、四種、更多種顏色混在一起會有什么變化,來拓展幼兒的探索范圍?梢姡m時地提供材料,也是指導偶發(fā)性科學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三、尋求援助,不斷提升幼兒學科學的熱情。
偶發(fā)性科學活動涉及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如早晨的大霧、冬天的霜凍、雨后的蚯蚓等,這些不期而至的事物或現(xiàn)象,我們都能通過觀察、探索來幫助幼兒學科學,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有的偶發(fā)現(xiàn)象不是通過幼兒的自主探索或老師的口頭講解就能理解的,它需要正規(guī)的科學活動和一定的科學原理分析來解決。如一次戶外體育活動時,空中出現(xiàn)了一架動力傘,它立刻吸引了幼兒的視線。有的幼兒在大聲地喊:“我看見有人坐在上面。”有的幼兒在問:“老師,它怎么飛起來的,我也要上去!”老師說:“它后面有個大風扇在高速旋轉就飛起來了。”這時有個幼兒不解地問:“我們家的風扇也轉怎么不飛起來呢?”這個問題一時間難以解釋清楚,老師便坦誠地對幼兒說:“你們能發(fā)現(xiàn)問題很棒,可這個問題也難倒了老師,我們明天去向別人請教好嗎?”于是,老師與電機廠的工程師聯(lián)系,請他來幫助老師回答這個問題。工程師沒有直接地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是做了如下工作:a.讓幼兒參觀電機陳列室,觀察三種轉速快慢不同的電機旋轉;b.觀察他特地制作的小飛機模型升空實驗;c.讓幼兒折紙飛機,玩紙飛機。通過工程師的講解和實驗,大多數(shù)幼兒理解了動力傘的飛行原理。在活動中,教師并沒有因為自己對某些科學知識的欠缺,而放棄對偶發(fā)性科學問題的解答,而是積極幫助幼兒解疑,從而提升了幼兒的科學興趣。
科學并不神秘,幼兒大量的科學探索活動是偶發(fā)的、隨機的,所以,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除了遵照課程安排開展之外,隨機捕捉幼兒偶發(fā)的科學活動信息,綜合地利用多種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進行科學啟蒙,倒是需要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