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4 08:33:25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基本問題
“兒童的科學”是什么
在當前的幼兒科學教育實踐中,對于“兒童的科學”有兩種極端的認識:一種是懷疑幼兒是否真的能學習科學,懷疑幼兒能否理解“真正的”科學;另一種則把幼兒簡單地等同于成人,認為幼兒也應該像成人一樣理解科學,應該獲得成人一樣的科學。事實上,“兒童的科學”是幼兒用他們獨特的理解方式創(chuàng)造出的一片獨特的天空。它既充滿著科學的探究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學。那么,究竟應如何理解“兒童的科學”呢?讓我們從幾個例子來開始對這個問題的討論。
例一:
某中班幼兒在科學發(fā)現室中探索一個簡易的“指南針”裝置。這實際上是一枚可以自由轉動的縫被針(已被磁化為指南針),教師在它的底座的四個方向分別貼上四個小動物圖畫,以吸引幼兒的興趣。幼兒走到這個材料面前,便玩了起來。當他第一次輕輕轉動這根針,發(fā)現針尖指向小貓時,對自己說:“”我抓到小貓咪,我就裝作小貓。(這是他為自己設定的一個游戲規(guī)則)然后扮了一個鬼臉,模仿貓的動作?墒,當他一次次地重復轉、看它還能指到哪里時,發(fā)現針尖總是指向小貓,便自言自主道,“怎么又是小貓!”有一次他試圖讓它指向別的小動物,就用手按住針尖想讓它停在別的地方,可是當他們放開手后,針尖仍然轉向小貓。于是他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一會兒輕輕轉,一會兒重重轉,一會兒把針取下來、將針尖對著桌子刮,一會兒又翻開底座看下面有什么東西,都沒有找到答案。事后老師問他有什么發(fā)現,他說:“我發(fā)現它轉不到好多東西,只能轉到小貓,它喜歡小貓。”
顯然,這名幼兒經歷了一次典型而且有趣的的科學探究活動。起初,教師設計的材料引起了幼兒擺弄的興趣。而幼兒擺弄的過程又引起了他的發(fā)現:針尖每次都會指向小貓。能不能讓它指向別的小動物呢?這個問題引發(fā)他去不斷重復操作,甚至用手指擋住針,但是都沒有成功。這一發(fā)現又引起了幼兒更進一步的問題:為什么針尖每次都是指向小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不再是簡單地重復,而且努力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試驗,看會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他輕輕地轉、重重的轉,結果都一樣。他甚至懷疑針尖和底座上有什么“機關”,結果也是一無所獲。直到最后,他心中的疑問也沒有得到完滿的解決,于是他就將其解釋為“它喜歡小貓”。這就是“兒童的科學”---幼兒對事物表出好奇,提出問題、進行探究、尋求解釋,盡管他最后并沒有得出在成人看來“正確的”結論。
例二:
某3歲幼兒和爸爸在海邊散步的時候,海上開始起風了。陣陣海風將沿岸很多漁船上的旗幟都刮得呼呼作響。這時,幼兒大聲地說:有風!”爸爸見幼兒已經注意到這一自然現象,就趁熱問道:“這么大的風,是哪里來的呢?”幼兒回答道:“是紅旗扇的。”爸爸說:“紅旗怎么會扇出這么大的風呢?”幼兒這時便又強調:“就是紅旗扇的!”邊說還邊用小手模仿紅旗扇動的動作。 在這個例子中,幼兒并沒有表現出明探究行為。似乎他很滿足于自己對問題的回答,而且非常地自信。當然,我們深信這個幼兒的認識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和他平時有關風的生活經驗有一次的聯系,他至少認識到紅旗的飄動和風這兩個現象是有關聯的,只是顛倒了它們的因果關系(不顧事物的因果聯系,往往將同時觀察到的兩件事情并列起來,用其中的一件事任意解釋另外一件事)。這也是“兒童的科學”---幼兒在思考并試圖解釋自然界中的現象。他根據過去的生活經驗(也許是貧乏的生活經驗)和當前觀察到的事實,對自然現象作出了自己的判斷,盡管是錯誤的判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