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17 17:45:58
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形式化問題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均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逐步轉(zhuǎn)變了只重視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的灌輸式的學習方法,采用了動手操作、記錄、討論等形式組織教學活動,但是教師選擇的內(nèi)容是否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否恰當?討論和記錄的效果是否引起幼兒更善于思考和概括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經(jīng)驗?幼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幼兒是否越來越熱愛學習?文中例舉的幾個有代表性的活動背后反映出一些教師對《規(guī)程》、《綱要》的精神還沒有真正地理解,教學中還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
選擇的教材內(nèi)容偏難
教育需要改革、創(chuàng)新,但改革并非全盤否定,傳統(tǒng)教材中仍不乏優(yōu)秀的內(nèi)容。創(chuàng)新并不是一味追求標新立異,關鍵是要適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教學內(nèi)容不在于新與舊,或者有無“看頭”,重要的是適宜。適宜的標準是:不僅滿足于教的需要,還要滿足于“學”的需要。只有當“教”的內(nèi)容與“學”的需要達到和諧統(tǒng)一,才能稱為好的教學內(nèi)容。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發(fā)展不同,對《綱要》精神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存在對教材內(nèi)容選擇偏難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觀摩活動,教師更是挖空心思找別人沒上過的內(nèi)容。比如有一次大班的科學探索觀摩活動,教師選擇探索《自由落體》的速度問題,提供了沙包、紙團、積塑、積木、毛線等物體讓幼兒探索。幼兒同時拿兩樣物體舉高后同時放下,觀察哪種物體速度快先著地。因為這關系到物體的質(zhì)量、重量、體積的大小等問題,提供的材料品種既多又大小不一,落地距離短,幼兒自己操作自己觀察又不方便,根本看不清什么物體先著地。教師硬是要求幼兒說出這些物體落地速度的順序,幼兒只好亂猜。教師很著急,于是只好填鴨式地教給幼兒知識,幼兒仍然是一頭霧水。分析一下原因,不難看出是活動內(nèi)容的選擇偏難,它滿足于教師“標新立異”的需要,但它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水平,是幼兒不能接受的,不能滿足幼兒“學”的興趣和需要。
提材料的適應性問題
科學探索活動應該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特別是小班需要入手一份操作的材料,每樣材料的數(shù)目不一定和班里幼兒的人數(shù)相等,但每個幼兒都應該有足夠的、在探究物體的相互作用和關系中起關鍵作用的材料。如在探索物體的沉浮時每個小組有一大盆水就可以了,幼兒合用一盆水可能會使不同的材料之間、不同幼兒之間有更多的相互作用。但沉浮的東西應該比較多,可以供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這樣才能使每個幼兒有充分嘗試的機會,達到經(jīng)驗的概括。中大班幼兒可以2到3人一組合作探究,培養(yǎng)幼兒合作的能力。但是提供材料時教師要注意選擇安全、無毒、無害的材料。
科學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和儀器外,更多的應該是身邊易得的材料。教師要充分利用當?shù)氐馁Y源,為幼兒提供與水、沙、石、泥、面、顏料、紙、木、塑料、鐵、布等材料相互作用與條件,支持和引導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制作等活動,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發(fā)現(xiàn)主動建構(gòu)有關的知識經(jīng)驗。
比如在大班科學探索觀摩活動《烏鴉喝水》中,教師為每位幼兒準備了四個小口徑的燒杯,全班36位幼兒教師要準備144個小口徑的燒杯,還要裝水、分盤,準備其他材料,中間還需要六位教師的幫忙。試問平時上課你是怎么準備的?誰可能天天來幫忙?這種觀摩活動的可學性在哪里?活動前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參與收集、準備活動中使用的材料,活動中的小口徑燒杯完全可以換成幼兒自帶的小可樂瓶,幼兒可以自己找同伴協(xié)商、調(diào)整兩個相同的可樂瓶就可以了,或者2到3人一組合作探究;活動前教師指導幼兒自己制作刻度、自己裝水,活動中指導幼兒自己換水(或倒出材料重新裝水)。這樣的科學教育不僅能使幼兒通過操作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經(jīng)驗,還能讓幼兒學會勤儉,學會珍惜和利用資源,能讓幼兒真切地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科學技術對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真正地熱愛科學;還能讓幼兒學會創(chuàng)造,體驗到創(chuàng)造能使簡單的材料發(fā)揮更大的價值,從而真正地樂于探究、樂于學習、樂于創(chuàng)造。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