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1-11 15:03:14
平時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記憶非常重要,許多讀到的內(nèi)容,借過來借過去,就活了呀!東西越多越活,當你寫文章用詞的時候,這些東西自己就會跳出來了,蘇東坡講“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你腹中沒有東西,臨時去想怎么能想得出來呢?
現(xiàn)在很多老師上課講很多,不斷提問、搞很多活動,看上去氣氛很熱烈,其實可能只是提了一些很沒有意義的,甚至幼稚的問題,比如:“這里換個詞可不可以?”“這句話沒有可不可以?”
其實,有什么不可以?!你如果問作者本人,他的回答也可能和老師的答案不一樣。所以說,好老師的點撥不是“話多”,而是在根本問題上進行點撥,或者引導你喜歡語文,這才是最重要的。
現(xiàn)在語文最大的問題就在這里,你會背書就說你是“死記硬背”,大家群起反對。這樣的人根本不懂得怎么樣學語文。我們古人基本上都不講解,等學生讀到了,自己體會,老師只是稍微點撥一下。
“知識點”學習是語文學習中一個很大的問題,許多強加進來的一定要考的知識點,對語文沒用處。不是說不注重考試成績,但千萬不要因為在這些“標準答案”上浪費過多時間,而錯過了閱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些好的篇章、好的詞語、好的節(jié)奏。
現(xiàn)在孩子的學習負擔大,節(jié)奏也快,大家不重視背誦了,學習很容易“浮在表面”。但是大腦開發(fā)是記憶力先開發(fā),孩子小的時候就是要把基礎打牢,看起來花了很多時間,節(jié)奏比較慢,這個“慢”才是真的“快”,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嘛。
現(xiàn)在小孩子有許多功課要做,其實有些功課不做不要緊,不學也不要緊。數(shù)學家蘇步青,他就反對現(xiàn)在數(shù)學學得太早、太深、太怪,蘇老說:
“現(xiàn)在小孩子不背書不讀書,做這些刁鉆古怪的數(shù)學題,搞來搞去都搞不清楚,多浪費時間呀,其實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很容易就搞清楚了呀!”
現(xiàn)在小學就學奧數(shù),就像人人都被趕到運動場上去參加奧運跑步,人人都不愿落后,你追我趕。但是總有人在前總有人在后,其實運動員將來生病的也很多,結果是跑到后面受傷,跑到第一名的將來也受傷,所以,家長就不如擺正心態(tài),慢慢地走,落后就落后,因為跑得快反而會出現(xiàn)更多的問題。
記憶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不矛盾
很多人說,這么強調記憶,會扼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嗎?我認為,二者是沒有矛盾的,創(chuàng)造力是怎么來的呢?因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后才會有創(chuàng)造。
寫文章也是“創(chuàng)造”,本來沒有這篇文章,你怎么創(chuàng)造出來?因為看得多,記得多,詞語掌握多了才寫得出來,誰創(chuàng)造得好就是因為他積累得多。所以文學就是這么回事。
首先,是積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腦子里編程;最后,才是吐出來表達。就像生孩子一樣,沒有懷孕怎么生孩子?一定要先接受東西,才有可能生出來東西。
學一篇文章的時候,先記住它,干嘛要去分析“這篇文章哪句詞語好不好”呢?干嘛要成天考慮“我記得多了到底對不對”呢?
猶太人有句話,和我們中國的學習方法很像,他說小時候應該學會一種“生吞之功”,就是你要會生吞活剝,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東西吃多了以后他自己學會消化。
胡適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9歲的時候特別喜歡一句話: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我就是覺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歲,我還是喜歡這句話,這時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9歲的胡適真的不理解嗎?不是的,如果不理解,不可能喜歡。其實9歲的孩子有他的理解,60歲也有他的理解,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很多東西小時候解釋再多,也理解不了,長大了,閱歷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剝”沒關系,吞下去了,葡萄糖夠了,脂肪有了,維生素也有了?墒侨绻闾焯旆治鲞@里面有沒有葡萄糖,有沒有維生素,卻沒有吃東西。你說十年下來,你會瘦成什么樣?
當然,也不是說什么書都值得看、值得吞,一定要學會區(qū)分,有所取舍。
有些文章有點文采,但內(nèi)容并不太好。像《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里面有很血腥的、“彈體上沾滿腦漿”這樣的描述,我就不喜歡;有人請我寫字送給他,這我愿意,但讓我寫岳飛的《滿江紅》,我不寫。為什么?“吃胡虜肉,喝匈奴血”,何等殘暴?
包括魯迅文章,哪些可以看,哪些不可以看?魯迅的許多文章都在罵人,滿身的戾氣。因為他從小被人欺負,他爺爺被抓起來后家道沒落,所以他的怨氣很重,這就是不值得學習的,但是像《三味書屋》這樣比較溫馨的是可以看看的。
。ā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中描寫的一切曾激發(fā)許多孩子的遐想與好奇)
我不希望我的學生去看這些血腥的、殘暴、怨氣重的東西。這么多年來,我們付出的代價已經(jīng)太大。所以,我們要給到孩子一種平和之氣,要喜氣洋洋,要開開心心,要給孩子從小就哺育溫柔敦厚、善良智慧的東西。
學古典文化
從識字開始追根溯源
說到學古文,這也是很多學生的痛點。因為我們現(xiàn)在學的都是簡化字,只能用簡化字去學習古詩文。但如果孩子在識字的時候,知道這個簡化字是怎么來的,文言文就更容易看懂了。
中國字是有活力的,它的生命力特別強。每個字都有它的源頭,知道了它的發(fā)展脈絡,就如同從一個人一出生就認識他一樣,不管他打扮成什么樣子,我們都能認出他來。
比如:“正大光明”的“正”字,下面就是一個“止”(邁步走的意思),上面一橫,這樣拼在一起,表示對著正確的方向走,不偏不倚就是正,也是走路走得很直的意思。
再比如“原”,“原野”的“原”沒有三點水,三點水是“源頭”的“源”,但是在古文里面根本就不出現(xiàn)三點水的“源”,這個“原”本來就是“源頭”的意思,因為“原”字在造字的時候,它的本意就是一個山崖下邊的泉水,他何必要三點呢?后來由于被“原野”這樣的詞借用了,所以它就要再造一個帶三點水的字出來。
所以識字其實很重要,推薦可以看看《說文解字》,一個字一個字追根溯源地學,看起來很慢,其實對字的來源弄清楚后,你看再多的典籍、文章都相對容易得多,錯別字也不會來了,將來寫東西也會很有底氣。
現(xiàn)在社會上很流行“國學”教育,很多都魚龍混雜、甚至有些是帶有一定欺騙性的,但我的觀點是——有總比沒有好,讓大家都能形成一股學習古典文化的風氣,也是好事,我們姑且把它當作一種“多元”來看待吧。
中國的古典文化,包括詩歌,是一種貴族文化,如果我們沒有形成學習的風氣,把這些真正有文采的、貴族氣質的東西拋棄了,那么我們的中國文化也就完了。
現(xiàn)在我們?nèi)W習、去模仿西方先進的教育,但也不能忘記,中國古代基礎教育有它的長處,它不是隨隨便便哪一個人發(fā)明的,它是一兩千年來這么多人積累的學習方法。
不要以為現(xiàn)代才有科學,古代的科舉就一無是處。古代社會也是需要管理人才的,管理人才也是需要有科學知識的,科舉考試不是考你《詩經(jīng)》怎么背,而是要考你的表達,考你對待事情如何處理。比如會考到“云南省的一條河怎么治理”,如果沒有這樣的地理知識,不知道這條河,或者沒有工程方面的知識,怎么考得出來?
所以,我想再次強調“背誦”,記憶力是任何能力的基礎,失去記憶力的人,比如像老年癡呆癥,可以想象他其他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沒有了。
寫好作文
要獨立思考更要積累感情
其實孩子“吞下去”這么多,也是為了“吐出來”,也就是寫出好作文。
很多家長發(fā)愁,孩子寫作沒創(chuàng)意,其實關鍵在于,我們總是讓孩子按照套路寫作文,現(xiàn)在就算寫好了,長大后就肯定也不會寫。因為他的思維被放進了框里,被鎖鏈鎖住了。
記憶是一個基礎,但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記憶力,我們要吸收記憶的是經(jīng)典和值得記憶的東西,而不是記憶一些條條框框套路性的東西。創(chuàng)造力是不容易培養(yǎng)出來的,關鍵是我們不可以阻礙、壓抑孩子的思考。
總結來說,寫好文章,下面的四點很重要:
1、獨立思考。
好文章要有一種突破的思想,怎樣突破呢?別人的思想你看得多了可以比較?鬃又v得好,孟子講得有點矛盾,莊子講得有點道理,后來一看三者都有道理,在不同的層面上理解都有道理。
那么,你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看世界的觀點就是你的創(chuàng)新。所以,在看文章的時候,就要思考一下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