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1-11 15:03:14
比如,用筆劃一下司馬遷的《屈原列傳》的“事實”和“觀點”,三分之二是“觀點”,“事實”只有三分之一都不到,這點事實還都值得推敲,那么我就知道司馬遷寫這篇文章是帶著情緒的,他需要借助屈原來發(fā)自己的牢騷。因此,他寫的很多“事實”也不見得是“事實”,不能因為司馬遷了不起就覺得他說什么都是對的。
這種東西看多了以后,就懂得如何把“事實”與“觀點”分開。自己在表達時也會考慮——哪里該寫事實,哪里該描寫,如何來擺事實講道理。
2、積累。
還有,你積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語言越豐富,你的表達就越好。
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多讀書,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鑒別能力。孩子沒讀幾篇文章我們就給他一個題目,要他創(chuàng)造,即便是創(chuàng)造出來,也是很浮在表面的東西。
3、不要怕孩子犯錯。
孩子的思考能力是一點點建立起來的,快不得。
我在20幾年前,曾經發(fā)表過一篇《小小孩子不益作文》。就是說,寫文章要生活化,可是小孩子肚子里沒有東西,你一定要他去表達,他就只能說假話,這就不是真正的寫作。
在以前的年代,寫文章是要有“開筆禮”的,用一個儀式來告訴孩子:你現(xiàn)在讀書讀得很多了,你可以寫文章了。而且是先從小對聯(lián)寫起:三個字一對,兩個字一對的寫。
我們一方面要讓孩子具備這種大量吸收的能力,另一方面不能阻攔孩子的獨立思考,不要動不動就說孩子錯了,特別是語文、文學方面沒有簡單的對與錯。要將吸收記憶與獨立思考兩者融合起來,孩子自然就會慢慢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字了。
4、學會觀察,學會感動。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得多了,路走得多了,見多自然識廣。但是旅行也要講求點方法,要讓孩子學會觀察,尤其是學會感動非常重要。
我們培養(yǎng)孩子除了知識方面的積累,還有感情方面的積累。因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他的感情是豐富的,一個沒受過教育的人,感情往往單薄。
那么,我們要讓人的感情豐富起來,就要在生活、旅行中積累起來。
我?guī)W生們到河姆渡去,看到一些赤膊男女在太陽底下勞作,他們的平均壽命不過是20幾歲,他們辛辛苦苦就是為了活下來,然后傳宗接代。你就可以想象到——如果沒有這些人一代代的艱苦,哪會有我們今天的生活?你對他們就有一種崇敬感。而不是簡單地一看了之,甚至還在心里嘲笑:他們古代人怎么這樣,連褲子也不穿……
你要培養(yǎng)孩子注意觀察,同時還要感謝別人:你到了一個非常干凈的地方,就馬上要想到感謝打掃的人。不要感情很淡薄,覺得我反正是付了錢的,這是我應得的享受。
孩子理解能力還不夠
一定要“以量取勝”
那我自己是怎么教語文的呢?最常使用的做法,就是“以量取勝”。
比如,我上《詩經》中的《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一開始讓學生聽鄧麗君的《在水一方》,聽了幾句之后,我開始講,把這首詩帶到情境里面去,讓大家能夠沉醉進去。因為這首詩在講人的追求,可能追求不到我也要追求。要有種欲望,有一種追求的力量。文中反反復復出現(xiàn)一個秋天的蒼茫景象,一種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的情景下的追求。
但這是一種情感的理解,并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講清楚,情感則不是通過語言就能讓學生理解的。那么當這種詞句在音樂里面循環(huán)往復的時候,我就拿另外一篇詩經里的《將仲子》對照著教: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
這里面講的是人言可畏。
把兩篇一對比,就問學生,我在講關于追求的思索,為什么要引這樣的一篇文章呢?讓同學們來思考。
《將仲子》是講:小二哥,你不要翻我的墻,你不要把我家里的樹弄壞了,并不是我吝嗇這棵樹,是因為我怕父母知道。因為你是我愛的人,但是父母的話我要聽的,兄弟的話我也要聽的,人家的話我也要聽的,人言可畏。
孩子們仔細一想,就發(fā)現(xiàn),哦,原來我是想說:
“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追求,但是追求的一定要‘發(fā)乎情,止乎禮’,要有規(guī)范。并不是想追求什么東西都能夠得到的。中國古代一方面強調要追求,一方面強調要有禮儀,有限度——你通過什么形式去追求,用什么辦法去追求,追求時你也要有所節(jié)制。”
經過兩首詩的對比,孩子就會領悟到一些其中的道理,不再需要我們不停地講:《詩經》有多么多么好,一句句地分析句子是什么結構。
這么多年的高考閱卷可以看出,如果你想靠語文分數(shù)拉開差距,那是非常難的,我想做都做不到?善鋵,語文的差別,不在分數(shù)上,在做人上啊,它是人與人的差別!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